创世纪写作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话题作文 >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20篇】作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20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4.41W 次

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20篇】

暑期学习道法新课标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1、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学习,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能力。

3、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

4、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关注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实践,创新活动方式、提升课堂效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7月27日至29日,我参加了沧县2022暑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虽然由于疫情的原因改成了线上,但同样让我这个新教师受益匪浅。为期两天半的暑期培训是基于2022年4月颁布的《新课标》的解读与课堂教学实施开展的高级研修学习,邀请的都是全国各省份学科专家,有效帮助一线教师们宏观了解课程,指导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把握课程、实施课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体化的设计编制原则,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经过此次培训我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包含的内容庞杂,既有对家国情怀、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化,也有责任意识、友爱互助、法治意识方面的培育。同时我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最好的教学手段是实践与感知。这就要求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但要丰富自己、持续学习以应对教学中课程内容的多样,又要积极思考、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感知,启迪智慧,从而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次培训不但有宏观思想的把控、而且有见微知著的教学方法分享。在教材利用方面,针对小学低年级可以利用中心提取法,即围绕中心页面、中心句、中心情景提取主题教育价值。小学中高年段教材“两+”解读法:主题+观点提取教学思想,活动+素材(活动园、阅读角)创设学习活动链;在教学设计方面,可以以终为始,逆向设计。逆向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逆推进行教学设计,首先确定预期结果,其次确定核实的评估证据,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同时,几位专家的案例分析无一不在强调学生感知的重要性,使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在创设情境、立于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情感与思维冲突点设疑,同时通过实践构建学科思维方法,在真实情境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目前学校中师资力量不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都是由其他老师兼任,之前在我的思想中始终把它当做次于语数外的副科来看待,同时也没有认真研究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从而造成了我对这门课认识浅薄,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这门课程在影响学生认知,指导学生行为等方面的意义。

平时在学校中遇到的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吵架拌嘴、甚至打架斗殴、以及课堂上顶撞老师、没有法律意识等等行为,正是由于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期没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同时缺乏法治观念的引导造成的。现在来看,作为一名老师,上好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多么的重要,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给予他们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好的、善的引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全的人格,同时教导学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建立法治观念,平稳安全的度过成长的关键期。

新课标以及各位专家的解读为一线教师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学以致用,更好地将此次培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用心培育孩子们的成长。

篇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韩震教授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视野格局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品格、习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决定着未来的人生走向。我们要加强对知识体系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担起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大任,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加强课程的整合和统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确定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的学习内容,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篇四: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冯晓霞

2022年8月19日我参加了矿区组织的2022版课标的学习,感悟挺多,收益不少。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新”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优化和“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个关键概念的提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将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立志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新课程标准呈现了下列亮点值得关注:

一、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强调了课程性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一体化设计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三、有机融合多种因素,构建全新德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合为“道德与法治”,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

四、增强了操作性指导。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道德与法治是门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有故事、有趣味有色彩的课程,我们要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灵魂和实质,真正让这门课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线老师,我觉得要落实新课标,需做到以下:

注重课程素养培养,义务教育新修订课程标准突出课程核心素养,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深远。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就深刻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我们要不断学习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标本意、教材新意,互相融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

篇五: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标发生了改变,成为现在人们的热议。人们热议的主题就是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区别,并且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更加的创新。随着国家不断的对于小学学生的品行和自身素养的重视,小学针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内容也有所调整,虽然和旧的课标的内容区别不大,但是在新课标中加入了一些提高学生行为准则以及自身素养的课程,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该对课堂进行创新,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当今这个时代,为了更好地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迎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改革,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课堂的创新。随着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出现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当代的小学教师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也是当代最为热议的话题之一。

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要从小抓起。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构建是如何才能构建更加创新的课堂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课堂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觉得学习道德与法治是非常轻松的事情。在旧课标的传统教育形式时,许多的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并不把道德与法治的品德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为了应试,让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在上课时,教师会把考点和重点画出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从而达到提高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成绩,然而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没有过多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采取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新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最关键的一步。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通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的技巧以及面对问题时如何解决。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该将课本上的内容与生活相互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更加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还能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技巧。除此之外,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采取高科技手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效率和兴趣。例如使用微课视频播放软件播放一些感人事迹,不仅能够感化学生的心理,而且对于学生的行为准则也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对于道德法治课堂进行创新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举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完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篇六: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思政课教师,我们要真正做到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育人质量;重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课堂吸引力。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基于核心素养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施。同时,进一步扎扎实实提升个人的专业成长,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关注教育生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全力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实施路径,创设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和行为特点的育人模式和课程体系,给学生营造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

篇七: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韩震教授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总体解读”,了解到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为本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主要变化与突破、课程性质与理念、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这四个方面。

韩震教授通过将2022年的课程标准与2021年的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与比较,发现今年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更加强调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追求,坚持核心素养的导向,比以往的课标更加具备时代性。同时,也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一门必修课程,它更需要在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中体现出它一体化的特征,保持一种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不应再像以往那样忽视每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间的联系,而应该关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与关联性,注重课程目标的年段适应性和学段连续性,如此才能有利于打破思政课的校际和学段壁垒,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

经过此次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建设思政一体化、推动和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同时对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篇八: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我是xx学校的唐xx,工作刚满10年,担任小学数学和班主任工作,后来有幸教授了《道德与法治》,虽然道德与法治在我们县区不参加统考,但在教授的过程中,我们也是把它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抓手,认真去上每一节课,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打铁必需自身硬”,因为我是学理的,就没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文化素质,所以教授起来很吃力,不像数学那样有理可循,也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去做,甚至语言表达方面也不会表述,打开书,不知道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也没有太多的去专研。参加了几次区级培训后,懵懵懂懂,接着又在学了《课程标准》,才让我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来引导立德树人的过程,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所涉及的规则意识、情感意思、责任意识啊不是用来说的,所以接触《道德与法治》以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努力学习迫在眉睫——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善于接受和消化新知识、新信息,认真钻研本学科的业务。

在具体的教学中,与孩子的接触中,敞开心扉的交谈中,我也感觉到:《道德与法治》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在课堂上有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兴趣,是孩子进入自主学习。

一、角色扮演

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读懂彼此的心》中,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来感受。然后让学生思考:怎么才能读懂彼此的心?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道德与法治》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二、成功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很多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在语数英语方面并取不到较多的成功体验,而在道德法治这一方面孩子只要是参与了活动,基本上没有对错之分。此时的表扬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讨论与实践

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课上要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

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形成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我们要时时保留一颗童心,让孩子们跟随我们的脚步,乐在其中。

总之,《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篇九: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韩教授从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编写的要求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解读,对于我们思政课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育人模式,同时提升教育素养准确研读新课标有非常大的帮助。李晓东教授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的报告更加深入地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问题,小学阶段打好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增强自身价值,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同时要遵守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篇十: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老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是必经之路,为此我反复研读了2022年《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有下列点滴体会,掩卷记录,深思待续。

01

找准新变化,明确新方向

首先,关于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调整了课程设置,将小学原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的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同时增加了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的系统性、科学性、普及性、实践性、人文性不断增强,落实立德树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势在必行。

其次,关于课程,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设立了跨学科主体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这就进一步明确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方向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再次,关于课程理念,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我总结了以下四点:1。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核心。2。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3。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4。让教与学根植于儿童的生活。可见立德树人的根基在于儿童的生活,这就为我们的备课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02

把握新理念,运用新方法

首先,研读新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其中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包括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包括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健全人格包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责任意识包括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面对这些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有把每个学段需要达到的度,很明确的分割到相应学段。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来说,我们面临挑战的是如何将新理念与具体课程相结合。

其次,面对新理念,作为一名专业老师,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我:1。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来严格要求自己。2。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注重课堂的民主性、生活化、多样性。让活动贯穿课堂始终。3。思想性和亲和力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面对小学生,特别是小学1、2年级低段学生,要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生活中,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上,潜移默化地将美好道德融入学生心里。

03

不断研修,深化认识

对于新课标的研读和领会,学习一直在路上,为此我提出以下疑惑:面对“主题式编排、生活化取材”的教材,我们对于教材的重组和系统化思想之间的矛盾,如何合理解决?

坚守初心使命,精研核心素养,愿我们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再谱写新华章!

篇十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无论是哪个教学科目,还是哪个年级学段,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阶段教学当中的主要任务。在小学阶段,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有效让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一方面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教育形势不断变化的今天,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讲,要转变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推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促进健康成长的同时,实现其综合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关键

人格就是个人稳定的行为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人格尚未完全定型,正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黄金时期。因此,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核心素养的培育,要落实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使其意识到要想实现理想,就需要不懈奋斗,这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与基础。其次,要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进行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形成结合真、善、美于一体的健康审美观,从而为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做好铺垫。第三,要助力学生良好个性的培育。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且要做到持之以恒。拥有健康性格的小学生应该是诚实的、有责任心的,并且独立自主,开朗活泼等等。最后,要培养学生生存、交往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有掌握问题处理的技巧和能力,才能够在实践生活当中,将自身的行为习惯内化成为健全人格的一部分。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之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升学生德育认识

核心素养当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其关键环节在于教师方面。这是因为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会对整个教育过程中造成直接影响。为了更好落实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紧跟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脚步,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同时,也要不断去提升自身的综合修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当下新型教学理念进行不断学习,真正使得立德树人能够贯穿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始终,在提升学生德育品质的同时,为其人格的健全奠定相应的基础[3]。以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当中的《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部分内容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进行,让学生了解到白色污染以及其他环境污染,对我们生活环境造成的威胁,从而提升学生在环保方面的意识,树立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人格逐步得到健全。

(二)开展”议论式”教学活动,强化知识运用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下的课堂教学活动,让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更加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议论式”教学活动的进行,让学生的主导性地位得到体现。”议论式”教学,能够使得学生相互的讨论和交流当中,活跃自身思维的同时,有利于拓展学习视野[4]。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来讲,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始终保持对课堂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并且以此作为基础,实现对于相关知识的有效应用。以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当中的《同伴与交往》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就可以将”议论式”教学引入其中,让学生围绕着自己的朋友、同伴以及相关的交友经历展开讨论,在相互的讨论和交流当中,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对于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在讨论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提出问题:”新友谊的建立需要主动吗?如果一个人非常的内向,那么会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吗?”然后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班级当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将自己内心的看法进行表达,从而加深对于相关知识和内容的感悟,在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巧妙的互动代替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在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提问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针对性问题的提出,去测试和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及理解程度。为了更加落实核心素养方面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可以尝试转变提问方式,以互动这种趣味性和开放性更强的方式来进行,从而使得学生在对问题思考的时候,让自身思维不断发散,在对知识深入理解的过程中,使得自身得到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人格得到健全。以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当中的《网络新世界》这部分内容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谈谈自己对网络的看法,让学生在相互的沟通和互动当中,进行答疑解惑,最后教师对其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相互提问的互动交流方式,能够使得整个课堂氛围良好,并且学生在他人的影响下,思考的角度也会更加多元化,最后在教师的总结下,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具有相应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也起到正向作用,从而让其人格更加健全发展。

总而言之,强化学科素养培育,使得学生拥有健全人格,是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的主要任务。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当中,要积极转变原有课堂教学理念,从之前的知识教学朝着素质教育过渡,从而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拔高,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好坚实的铺垫和准备!

篇十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古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落地以来,学习新课标,领悟课标精神和内涵,是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必修课。学习新课标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为以后的小学思政课教学指引了新方向。

一、思想引领,明确育人导向

作为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要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观念突破,改变育人方式

教师要突破原有观念,从“教书”转向“育人”,关注人的发展,课程教学必须从知识学习为主转向核心素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通知识内容和生活世界的堡垒,借用真实情境的导入,促进知识的情境化,以实现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我们要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素养育人重视综合评价

改变以考试为结果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标准,采用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培养标准,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和考试结果,同时更加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如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实践出真知,在实践的发展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总之,这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从课程标准的学习中了解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材的要点,而且还深入领会课程指导思想。我一定会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并结合实际,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上好每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十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新课标(2022年版),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同时,这次学习给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上指明了新方向。新课标(2022年版)中的核心素养要求以阶梯化呈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并在四个学段以阶梯化呈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这样当孩子们走出课堂后,才能真正地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篇十四: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2年新颁布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基础。

2022版课标整合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按照学段要求进行一体化设计,统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各部分内容,使课程标准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不同学段的特殊性,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特点,确定各学段的融入要求以及学习内容安排、载体形式,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建议,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性学习,关注因材施教,贯彻落实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要求,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融合,将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相融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在实践的体验感悟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基于核心素养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进一步扎扎实实提升个人的专业成长,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关注教育生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全力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实施路径,创设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和行为特点的育人模式和课程体系,给学生营造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

篇十五: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已经于4月21日正式颁布,并且将于今年九月开始实施。新课标整合小学原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原来的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对照之前的课程标准,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后,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谈谈学习收获。

修订背景与思路

(一)体现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课程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是重要的育人载体,直接关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党和人民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应时代之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合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教师采用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主要内容及变化

(一)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精准。

新课标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发展需要,凝练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变化。

1、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课程标准对每个核心素养从内涵、表现形式和培养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这五个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各有指向,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统一的整体。

2、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依据自我认识、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3、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

基于学科本质及育人价值,提炼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习生活相结合。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4、凸显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有机统一。

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段衔接,提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按照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制定学段目标,形成学段间有序衔接、层层递进的目标阶梯。

(二)更新课程内容,课程框架更加清晰。

课程内容反映新时代发展的伟大成就,框架和线索更加清晰,形成学段间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

1、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贴近学生真实生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优化内容组织形式。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搭建主题鲜明、线索清晰的内容框架。

课程内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3、坚持一体化设计思路,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

按照小学低、中、高和初中四个学段,学习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习内容各有侧重,实现教材内容的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有效落实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要求。

(三)新增学业质量标准,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

新课标在第五部分专门论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业质量,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在“双减”背景下,学业质量标准承担着减负提质的功能,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教师形成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一样,学业质量标准也采取分学段描述的方式,形成清晰的水平梯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呈现的是学生学习成效的典型特征,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旨在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

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2022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是航标,为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思政教师将认真研读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基于学情,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扎实上好每一节课,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篇十六: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党老师分享的道法课程新旧变化和对比,我深刻感受新版的课程标准重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的变化。课程的内容、评价、实施等各个部分都是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去进行了重构,强调大任务的完成、大概念的理解,更鲜明地表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性质。

课标更具人性化

通过对道法新课标的学习,感触最深的是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和生活。比如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让学生从了解的家务活,再到家务擂台大比拼,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让学生明白做家务不仅是关乎自身成长,也与家庭和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课标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挖掘学生资源、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合理扩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学段更有衔接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涵盖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习内容,学生年龄跨度大,认知水平差异大。新课标从整体构建把握,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格外关注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与学生个人素养联系紧密的学科,一年级时注意了解收集学生幼儿时期的已知能力和素养水平,从而在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尽快适应、逐步转变。同时,高年级的内容又要与初中知识相关联,从个人行为习惯、道德认知顺利过渡到社会道德与法治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准确把握这两个衔接点,便能很好地做到教育的连贯性和一体化。

学科更有融合性

就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思政课就是综合性的活动型课程,更易于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我们知道所有的学科其实都不是孤立的,他们是有关联的,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跨学科整合、贯通,同时也要体现主要学科本身的课程目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近现代史,这个过程不仅以语文、地理的知识为依托,更以初中学段的政治、历史紧密相连,所以要求老师们在践行“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绝不能流于形式主义,而是应该真正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的老师们互相学习、交流,将其他学科合适的内容与本学科教学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让跨学科教学真正促进教学的发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更科学的方向和更具体的方法指导,值得细细去解读。

篇十七: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8月19日,矿区的各位道德与法治的各位老师在矿区教育局认真聆听了石慧萍老师关于《用新课标精神指导课改实践》的讲座,石老师通过对课标涵义、修订的原因、及在实践中的深层解读,让我进一步对课程标准有了新的理解,石老师提到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标的四部分修订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大部分,通过对六个方面认真的解读,让我真正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再次通读新课标,我也发现了以下几点新亮点:一、强化立德树人,新课标强调课程性质,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二、将小学原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的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了一体化设计。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同时增加了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三、关于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细化为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再次,关于课程理念,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我总结了一下几点:1。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来严格要求自己。2。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注重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做到做中学,学中学,真正“知行合一”,设计教学任务要注重生活化、多样化,让活动贯穿课堂。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真正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变成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有趣味的多彩课程。

篇十八: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对道法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抓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课程,只有真正让这束光照亮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鲁洁教授曾说过,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从生活中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本文就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做了阐述,旨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良好开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创设情景,让生活化教学接近真实

道德与法治课就意味着要加强小学生的法治意识,而低年级法治意识的培养的关键就是建立规则意识。教学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虽然从小就接受文明礼貌的教育,但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处理一切事情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不会主动遵守规则。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力求创设场景完成教学任务。课堂开始,教师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发新书,请大家到讲台前来拿吧,每人拿一本(学生自由地乱哄哄地拿书时),停,请同学们都把书放回原处,大家排好队来领取。”这一次很有秩序,用时也少,教师微笑着点点头,出示课题《还是排队好》,学生已初步体验到排队和不排队的不同。为了将问题往深处推进,教师播放一段校园踩踏事件的视频。从画面中学生看到:由于学生下楼参加活动时没有排队,乱糟糟的,前面的孩子被后面的推倒,后面的又挤上来,悲剧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视频中惨痛的教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并充分地感受到生活中的一次不排队竟能造成这么大的惨案。学生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到了规则对生活的影响,从内心认同产生好生活需要规则与秩序,懂得了排队就要有秩序,排队就是文明的象征;不排队就会混乱,不排队就是不文明。

二、思索生活,在活动中体验

德育课教学要摆脱观念的灌输,即使是好的观念,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也不是好的道德教育。德育课堂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必须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显著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而不是给他们现成的结论。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第一个话题“我很珍贵”时,教师可利用课件呈现地球并配上解说词,接着出示一组统计图,学生初步感知地球上有限的淡水资源,最后教师采用现场演示实验,准备一个大苹果,在切苹果的演示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水,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很稀少,感受水的珍贵和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惜水、爱水的情感。再让学生交流”如何节约用水”的金点子,并把这个认知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生活,使之真正践行自觉节约每一滴水。教师还可以布置实践作业:为小水滴宣传;设计有关水的公益广告;小手拉大手,一起节约水;思考珍稀水、节约水的好办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挖掘生活中的教育信息,传递“正能量”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开发现实生活资源,积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庚子之春的新冠疫情,是灾难,也是考验。这场战“疫”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堂内容丰富的人生大课。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提取素材,利用这些有生命活力的“教材”,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爱的教育,让学生感受人间大爱。

爱自己,学会守护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当疾病和灾难来临时,人们会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健康的重要。引导学生学会爱是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尊重,学会爱自己才能真正去爱身边的人,爱这个世界。通过线上教学分享宣讲防疫措施,让学生学会防范、掌握七步洗手法、守规则、学会爱自己;引导他们制订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遵守国家防疫政策,积极接种疫苗,配合医护人员,自觉做核酸检测。从而使学生敬畏生命,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周围人负责。

爱祖国,勇于承担责任。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钟南山、李兰娟等广大医务工作人员他们奋战在抗疫最前线,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舍生忘死,奋勇逆行,为中华民族筑起了生命安全防线,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抗疫篇章;人们军队逆行而上;不计其数的志愿者辛苦付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彰显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据此,笔者精心设计网络主题班会,让学生结合自己所见所闻,表达感悟,深切缅怀英雄,致敬英雄,让英烈传递出来的新时代革命精神照亮自己前行之路。通过写慰问信、绘画、手抄报、爱心卡等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勇于承担责任,把家国情怀种在心里。教师教育和引领学生认识疫情、防控疫情,在战“疫”中历练、成长。

四、从生活实际出发,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多的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再现生活。在教学《家乡的名片》相关知识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笔者就借助了信息教育技术(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动画+视频+图片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全国各地的“代言事物”。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特色产品,可以是吃的,也可以是历史遗迹,还可以是玩的。实践证明,这样的生活化学习氛围的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快速地将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借助走一走,看一看,查一查,问一问,访一访,画一画,说一说等各种新型课堂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歌谣、图片、自己的故事引领学生发现了美;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真切体验家乡之美,由衷热爱每一寸土地。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道德”浸润学生内心,用“法治”呵护儿童成长,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篇十九: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本次报告韩震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总体解读,韩震教授花了大量篇幅讲述了时代背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想要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民族,需要对世界发展有引领的能力,贡献中国智慧、体现中国力量,而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有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没有国家意识和共同价值观的民族就是在沉睡状态的民族,而正是德育塑造我们成为同心同德的中国人。

思政课堂是德育的重要场所,本次修订更加注重价值、核心素养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的征程上相信党、跟党走;基于核心素养设定课程目标,坚持过程性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考试命题,注重学生的知行合一。本次还有一个重大突破便是思政课程一体化,小学、初中的课程不再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衔接,呈螺旋式上升,能够更好地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们的健全人格。

教育和社会是相互塑造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必定对教育提出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教育也需要前瞻性地回应时代之问,要用前瞻性的理念为未来做出适应。当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人物——思政教师,需要回应社会呼唤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思政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传给孩子们力量才会更加强大,成为一名有信仰、讲信仰的好老师。

篇二十: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研修学习,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我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2022版新课标统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各部分内容,使课程标准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不同学段的特别性和适切性,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同学随着年龄增长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进展特点,确定各学段的融入要求以及学习内容支配、载体形式,贴近同学生活、学习、思想实际。

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我们要真正做到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育人质量;重视提升本学科核心素养,增加课堂吸引力。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基于五个方面核心素养和建构主题,除了国情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生命平安与健康教育、入学教育六大课程主题,更是强化了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融入国家平安、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让老师在下一步教育教学中活动中有了方向引领。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学,突出素养导向,基于核心素养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施。同时,进一步扎扎实实提升个人的专业成长,全力探究核心素养落地的实施路径,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和行为特点的育人模式和课程体系,给同学营造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

在以往的教学中,还有部分老师将学生大脑作为个简洁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从注重传授学问转变为激励思索,教师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创设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理念

新旧课标的改变不仅是内容的变化,而且是理念的转变,德育观的变化。第一,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用好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学生感受更深,更能洗涤孩子的心灵。第二,我们要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积极做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措施,与学生一起成长。

二、营造道德课堂

德育本身必须是道德的,才有可能培养道德性的学生将在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信号。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达成,还应该表现出卓越的教育伦理品质,让课堂气氛充满尊重和真实,让每位学生得到公平对待,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老实守信的好孩子。

四、激发学习兴趣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竞争机制。生活处处皆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遇到困难,教会学生想方法,愈挫愈勇。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挫折难免,要正确对待挫折。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探究多样教学方法,拓展更多的教育资源,一定会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本文地址:https://www.csjxz.com/zuoweizaiti/htztxz/1313034.html

  • 标签: 法治 道德 小学 心得体会 从小学用典心得体会600作文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20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20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创世纪写作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7687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