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写作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数学新课标体会(精选5篇)作文

数学新课标体会(精选5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3.38W 次

篇一:数学新课标体会

数学新课标体会(精选5篇)

整个标准很长,共182页。我拿到电子版后花了几小时研读了一下,读完后有三点感触:

(1)经真是好经,如果老师们都能按照新课标理念来教学,那孩子们没有理由学不好数学;

(2)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理念与落实恐怕会有差距;

(3)我的公号和数学三书的理念与整个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高度一致,好像我全程参与标准制定似的。

建议家长好好读读这个课标。读完后就会知道,教学环节出现问题,我们不应该埋怨教育部。我们的顶层设计人员并不是大家口中的“砖家”,问题在于政策与落实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一线教师队伍的数学素养仍有待提升。

我注意到,在阐述小学阶段的内容时,全文多次提到了类比和归纳,这也是我一直都极为看重的能力。为此,我曾写过两篇长文:

类比的力量

归纳的艺术

标准的主体内容分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七部分。下面主要解读前面几部分,也就是纲的部分。

一、课程性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

(1)数学是什么?

(2)数学有什么用?

对于数学是什么,《课标》开始就给了概括性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二、课程理念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导向是本次新课标所有课程都遵循的依据。

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是我一直所提倡的。我记得之前有人跟我提过现在市面上的一种论调,说提前学的孩子可以不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等到他学到更高阶的知识后自然就会加深之前那些基本知识的理解。对此,我只想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在课程内容方面,《课标》强调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

(1)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这里面,许多中国古代的数学问题都已经出现在了各个阶段的试卷中,算是在数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和简单的一种方式。我在《超级数学小玩家》一书里,专门有一章介绍了20个中国古代数学问题,覆盖了算术里的多个方面。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不止存在于数学问题里,类似于太极八卦都饱含数学思想。

在教学活动方面,《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孩子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上面这短短的一段话,说起来容易,能做到的有多少,我不得不打个问号。我之前在《计划教育下的数学教育之怪状》一文中提到了下面两个案例。我们现在的某些老师过度追求“标准答案”,要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转变,任重而道远。

在教学评价方面,《课标》建议“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要“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施起来也不容易。

在第六部分的《课程实施》部分,专门有对多元化评价的建议,里面大致是这么说的:

(1)评价方式丰富

评价方式应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

(2)评价维度多元

在评价过程中,在关注“四基”“四能”达成的同时,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评价主体多样

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4)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运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个评价方式的愿景确实很美好,但回顾一下高考录取方式的改革,就知道有效实施起来有多难。而且,高考因为得筛选,不管怎样都得弄出个量化评价标准。小学阶段不用筛选,我担心最后落实时有些老师可能会干脆放弃客观评价。

三、课程目标

这里面主要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目标以及各学段的目标。

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素养,概括为“三会”: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可以看到,核心素养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这一点正是《给孩子的数学思维课》一书的主旨,书中的绪论就是”数学源于生活”,整本书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生活现象背后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的,深入地诠释了什么叫“三会”。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把小学和初中一盘棋考虑,不割裂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是这次新课标修订的一大特色。

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初中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可以看到,这里面对于小学和初中的表述有些只差两个字,比如“意识”vs“能力”,“意识”vs“观念”。可不要小看这细微的文字差别,两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意识”vs“能力”,我以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为例。

小学阶段的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包括知道推理这回事;能够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

初中阶段的推理能力主要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的能力。包括初步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规则;能通过特殊结果推断一般结论;理解命题的结构与联系,探索并表述论证过程;感悟数学的严谨性,初步形成逻辑表达与交流的习惯。

关于“意识”vs“观念”,我以模型意识和模型观念为例。

小学阶段的模型意识主要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与方法予以解释。

初中阶段的模型观念主要是指对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有清晰的认识。知道数学建模是数学与现实联系的基本途径;初步感知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所以,模型意识主要是了解,顶多会用模型来解释问题,而模型观念则侧重于抽象、建模和模型分析,显然是更高阶的要求。

《课标》希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达到: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最后一点对于培养科学精神非常重要,正如我在《给孩子的数学思维课》第一章的标题所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篇二:数学新课标体会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数学课程改革积累的经验。其变化与突破主要体现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等。在实施中,应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关注结构化重组的思路和部分调整的内容,做好实施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组织工作。

关键词:2022年版义教课标;数学课标解读;核心素养;实施建议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体现新时代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进行修订,形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凸显了数学学科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2022年版课标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理念

(一)价值取向

数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这样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数学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学习设计、质量评价等方面。针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义务教育课程,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为了更好地融入核心素养,对于数学的基本性质,2022年版课标除了坚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的观点之外,还明确提出:“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论述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做了很好的铺垫,提升了人们(特别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二)基本理念

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活动经验的积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领,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理念:一是“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二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强调“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三是“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四是“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提出“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五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强调“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些课程理念是设计与实施数学课程的基本遵循,体现在2022年版课标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课程要素之中,也应当在各层次的课程实施中起到引领作用。

二、2022年版课标的主要变化与突破

(一)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

2022年版课标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提出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继承和发展。2022年版课标阐述了核心素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具体表现,不仅继承了2011年版课标“核心词”的合理内核,还从内涵上将核心素养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表现贯通,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一致性和阶段性表达。

“三会”是数学教育对未来公民数学素养的期望,旨在通过不同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适应终身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课标组将核心素养分学段进行表述,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象为主,核心素养的表现侧重于意识,即基于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能力,核心素养的表现侧重于观念,即基于概念的理解;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核心素养的表现侧重于能力,即基于理解的掌握。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的明确提出,为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调整以及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2022年版课标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总目标以“三会”为统领,体现基于知识内容学习的“四基”、基于问题解决的“四能”(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四基”自2011年版课标提出后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较为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共识;问题解决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四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全面育人教育方针的要求。2022年版课标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将总目标的三个方面分解为四个学段的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基于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融入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设计提供依据。

(三)建构了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2022年版课标虽然在内容结构上保留了2011年版课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又进一步对各领域的主题进行了结构化调整。例如,第一至三学段,将“数与代数”领域原有的六个主题整合为“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将“图形与几何”领域原有的四个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从而表明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当与概念的性质、运算或者关系融于一体;将“统计与概率”领域原有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意在突出大数据时代对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与主题调整的思路一脉相承,内容的表述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例如,第一至三学段“数与运算”的主题是由原有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两个主题组合而成,表明数与运算存在密切联系,数是对数量的抽象,通过计数单位予以表达;而小学阶段每种运算的算理都涉及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强调这样的关联,使得整数、小数及分数的认识和运算具有一致性。2011年版课标“综合与实践”领域不涉及具体知识内容,为了适应跨学科学习的需要,2022年版课标通过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并凸显了跨学科学习,学生将在真实情境中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第一至三学段,“综合与实践”领域将货币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方向等内容融入主题式跨学科学习中,设置“营养午餐”“水是生命之源”等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探究活动,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度量衡的故事”等主题活动渗透与数学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设计使得“综合与实践”既体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又融入部分知识内容,更有助于在实践中落实。2022年版课标还对一些具体内容做了增删或调整。为了加强对基本概念的感悟和符号意识的培养,小学阶段取消了“简易方程”,强化了“字母表示数”内容的学习;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和加强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将“百分数”的内容纳入“统计与概率”领域,等等。

(四)提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建议

2022年版课标改变了2011年版课标单纯述说内容的方式,对各学段的每一个学习主题,都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内容要求是对学习范围的表述,表达“学什么”;学业要求是对学习程度的表述,表达“学到什么”;教学提示是关于教学实施的意见,表达“怎样学”。三个方面的表述都融入了核心素养的表现,使得学习内容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达成有机融合。例如,第一学段“数与运算”主题的学业要求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还有核心素养达成的要求。2022年版课标的教学提示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阐述如何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指出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等等;强调以跨学科的主题或者项目活动为载体,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为了强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对代数推理的重视,2022年版课标强调的代数推理和几何直观的教学理念,与《高中课标》一致,体现了现代数学借助几何建立直观、通过代数予以表达的基本特征。

(五)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2022年版课标通过“学业质量”“评价建议”部分阐述与评价相关的内容。学业质量以核心素养的学段表现为依据,以结构化的数学内容主题为载体,利用不同水平的情境和活动方式,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出要求。特别注重“四基”与核心素养的一致性,体现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以及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水平。“评价建议”提出了形式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的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强调建立与核心素养一致的命题规划和方法。

三、2022年版课标实施的重点与建议

2022年版课标对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实施的重点在于切实理解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准确把握数学课程内容本质、与核心素养的关联。第一,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数学课程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课程实施者要全面理解以“三会”为统领、融入“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目标,使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积累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认真分析每一个主题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建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和关联的核心素养,创设和实施合适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把课程理念和目标落实在每一个环节。第二,关注结构化重组的思路和部分调整的内容。课程实施者要理解2022年版课标对各领域的主题进行结构化重组和部分内容的调整是为了使概念与概念的性质、运算或者关系有机结合,有利于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例如,小学阶段新设定的“数量关系”主题,增加的尺规作图内容,调整的百分数内容,以及去掉简易方程、强化字母表示数的变化等。小学阶段的这些变化将会对初中数学教学带来影响,需要教师去深入思考。例如,小学阶段去掉简易方程后,初中阶段如何统筹和表述方程的内容?小学阶段增加尺规作图之后,初中阶段如何开展尺规作图的起始教学?第三,做好2022年版课标实施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组织工作。做好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校本研修、教学评价等工作,是2022年版课标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教材是2022年版课标的一种转化形态,教材编者要准确理解和把握2022年版课标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结构,认真研究并落实教材编写建议,选择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数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师是2022年版课标的最终实施者,有效的教师培训、目标明确的校本研修非常重要。学生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通过个别知识点的学习获得的,因此,教师的整体研修、整体备课是必要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清楚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与核心素养是怎样融合的,还应当清楚教学内容与前后年级所学内容的关联。教学管理部门可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形成并推广有效果、可借鉴的优秀典型教学案例。

总之,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既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良好契机,必将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整体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篇三:数学新课标体会

2011版数感: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2022版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对比中可以发现:

①新版数感更加凸显一种直观感觉。记得曾经有一个求大象身高的题目,学生计算错误,算下35米,就这样毫无感觉地写出了答语。我说,这就叫没感觉。

②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实际就是数与形的关系,孩子从小特别喜欢用○、△等图形来帮助自己理解数学的意义,学生的思维更强调事物的顺序性,不要过早地让计算替代了抽象能力的建构。例如这样一个找规律题目:1,2,5,7,10,12,15,()。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解决起来非常简单,就是隔一个数隔两个数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要生拉硬扯非得用减法思考。

③估算也有了本质的变化。之前更多强调运算的结果,所以为了估算而估算的现象比比皆是,课本中呈现的方式也比较单一,类似于“31x49≈”属于精确计算中的粗略计算,不应作为估算教学的内容,即使添加生活情境也感觉估算是多此一举。当然,这里面也与教材如何使用有关,不过总的来看,之前的估算教学,或者说学生的估算意识,的确不容乐观,所以新版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估算本质上是对数量的运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只有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中的近似计算才叫做估算,在小学阶段,估算问题要有合适的实际背景,否则就失去了估算的教育意义。

前段时间听了史宁中教授的《美与数学》讲座,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创造的学科,具有与生俱来的美感,我们常常夸一个孩子数感好,应该就是数学的简洁与精确之美。还记得下面这个题目吗?就是一种直观感悟,就是对数学的一种情感。

篇四:数学新课标体会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为平顶山市小学数学程兰超名师工作室第8批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主持人程兰超的安排部署下,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由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研修活动。开课前,程老师认真安排,并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

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研修活动中,马教授主要从课程标准概览、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统领的内容结构化、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这四个方面为老师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数学课标专题讲座。对于课标新增内容,马教授深入浅出地为老师们进行了解读。一是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二是结构化整合了课程内容。在主题结构化整合方面,马教授又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板块,通过举例详细地解读了2011年版和2022年版课标对应内容的传承与改进。三是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增加了“量感”这一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的的直观感知。四是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价的良性循环。

疫情期间,今天还有线上教学任务,虽然我不能完整地观看直播进行学习,但是在课程结束后我第一时间观看了直播回放,并且详细地记录学习笔记,有效地进行整理与反思。

我深知,每一次学习都是一种收获,一种成长,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通过马教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三会”“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核心素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面对新课程的改变,作为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新课标为引领,以教材为抓手,努力挖掘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把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融入我的日常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五:数学新课标体会

2022年5月8日,中招数学教学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上午我们九年级全体数学组老师观看了专家讲座《基于素养立意提升复习效率》。下午首先观看了市六中的郝老师和市九中王老师的两节课例分享,郝老师所讲课例是《锐角三角函数应用复习课》,王老师讲的是《轴对称问题一折叠在中考数学的应用》,最后由我市教研员王泉老师解读《2022年中考数学备考复习策略》,可谓收获颇多。这给我们下一阶段在精准备考方面指明了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值得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多。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们对中招复习有了新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首先从近几年的中招试卷来看,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特别对于出现的新题型,我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去教,听了专家讲座后有了很大的收获,一味的刷题,题海战术已不能适应现在的中考,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每一节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重视概念教学,重视教学思想方法教学和过程性教学,特别是在今后讲题的过程中更注重于能力的培养,比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抽象能力以及创新推理能力等。

其次数学课要有“文化”,对于辅助线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要给学生教方法,思路,它是自然产生的:最主要是教师要重视对通性通法的引导;对基本概念,定理的回归;对基本活动经验的唤醒。

再者随着考试阅读量的增加,平时也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文字符号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让学生学会做标记,标注关键词。

我们还要重视对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活动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让学生动手,比如,在新课标中增加的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以及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都是新增加的内容。

今后复习建议:

1、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转化意识。

2、专题突破,形成通性通法,去除套路化,引进新题型。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知识的体验,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4、把握考试方向和命题动向,要注意积极探索基于情景,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5、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提升解题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们在以后的复习时更有目标性,方向性,针对性。老师要跳进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的成绩一定会达到一个新高。

本文地址:https://www.csjxz.com/czxz/zhongkao/1293094.html

  • 标签: 新课标 数学 精选 体会 新生入学体会作文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数学新课标体会(精选5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数学新课标体会(精选5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创世纪写作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7687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