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写作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12篇)作文

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12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3.78W 次

篇一: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1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要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生兴趣浓厚地讨论)

生⑴: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是或者不是是一个问题!

师:按大家学过的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来讲,的确是这么回事,不过它真正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板书课题)

二.出示写作背景,学生朗读: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对着这遗迹,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四、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范读第一节,明确节奏停顿,重读和感情。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自己划分好节奏,弄清重读和感情。

学生自由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说说自己的理解。

小组内展示朗读,选出读得好的同学。

小组展开竞赛,比一比看哪组读得好。

五.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文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

2.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附加题:既然是纪念鲁迅有感,那么把题目《有的人》和文中的“有的人”换成《赞鲁迅》和“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展示交流

1文中写了两种人,其实是两种对立的阶级

作威作福的剥削阶级(欺压人民的人)

鲁迅及所有革命者(热爱人民的人)

2对比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八、学了这首诗,你悟出了怎样的道理(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九、当堂背诵

(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巴尔扎克)

《有的人》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纵观全诗,对比明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诵这首诗,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和教师的引导,进而理解诗歌的大意,从中得到做人的启示。因此,学习本诗重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觉得学生理解这首诗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是考虑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另一方面是考虑诗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挑战。但上完这节课才发现学生课前的预习还是很认真的,资料查找也很全面,所以基本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大意。但对于像“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样含义深刻的个别诗句学生的理解还是肤浅的,教学难点没有得到更好地突破。以不同形式朗诵这首诗歌大部分学生读出了内心的感受,但部分学生不能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读出爱憎分明的内心情感。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自悟、合作探究的不够;二是教师的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的。这首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明显,所以学生还是基本体会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进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这节课有不少遗憾的地方,比如:教师对学生朗诵的指导不十分到位;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不够及时丰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等。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篇二: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2、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表达作用。

3、领会诗歌所含的深刻的哲理,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是说,人虽然有一死,有的人死的价值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价值比鸿毛还轻。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去世,他的死比泰山还重。1949年10月19日,作家臧克家先生在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活动中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现代诗歌。

2、出示教学目标

3、走近作者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4、了解鲁迅的作用,了解写作原因。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

5、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正音。

(2)看视频,听朗诵。听节奏和语气语调。

(3)自由读,读出诗味来。

6、合作探究

(1)诗中写了几种人?

(2)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第一节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意思?

(4)第一节蕴含的哲理?

(5)学生从全诗中悟出的道理?

运用漫画了解对比手法,领悟鲁迅精神的实质。

7、拓展延伸

(1)、了解《自嘲》诗。

(2)、积累名言警句。

8、课堂练习

学习了《有的人》这首诗歌,同学们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和教育请以“我要做一个——的人”为题写几句话,然后给老师和同学做一下交流。

提示:首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根据补充的词语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

9、教师赠语

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以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教师赠语。

10、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11、布置作业

必做题:背诵这首现代诗歌。

选做题:积累经典名言。

三、板书设计:

篇三: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一课时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结合前面的课文谈自己的了解)同学们说得真好,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在阿累的《一面》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关心进步青年的鲁迅,同时也从鲁迅笔下认识了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领略了这位大文豪的文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出示幻灯片1)生齐读课题。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1、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朗诵视频,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思考讨论:这首诗一共几个小节,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讲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鲁迅先生虽死犹生,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第二部分(第2、3、4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表达了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出示幻灯片2)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这两个活字的含义一样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出示幻灯片3)

生:第一个“活”指人的肉体活着,读时充满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指人的精神活着,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充满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表达惋惜和怀念。

生死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臧克家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虽生即死,有的人却虽死即生。

(3)齐读第一小节,再次体会“生”与“死”的不同含义。

(4)由此可以看出本首诗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生: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第三部分内容是对第二部分的回答。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2)(出示幻灯片4)反复品读诗歌的二三部分,找出文中的对比,说说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生:找出文中的3种对比,并通过读谈自己的体会。(幻灯片5、6、7、)

生:对待人民的态度不同,最后的结局也不一样。(幻灯片8)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里面说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师小结: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通过多次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3)再读诗歌,哪些字用得好,说出你对诗的理解,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学生回答时结合读来答)

生:读第二小节,“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俯”字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

生:“摔”字表现了人民对反动派的仇恨,“垮”字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生:“烂”字,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求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生:读出人民的铿锵有力,突出人民的爱和人民的恨,读出爱之深,恨之切。(出求幻灯片9)

1、指名对读二三部分。

2、分组对读二三部分。(1、2组读二,3、4组读三)

1、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生:一种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另一种人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幻灯片10)

李素丽,袁隆平,雷锋。

(幻灯片11)同学们,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他的死重于泰山。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正是鲁迅伟大的人生写照。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我们对生与死的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最后老师送大家一段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八、

学过了本诗,你心中一定会涌起许多的感受吧,对自己的,对人生的,对社会的。那么,就拿起笔来吧,以“读《有的人》有感”为题,把你的感受写一写,。

篇四: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教学设想: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篇五: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过程与方法:

1、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在品味赏析中体味爱憎分明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重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诵读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逝,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二、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193O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1934年出版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诗集《罪恶的手》。抗日战争爆发后,访问战地有五年之久,写下《从军集》《泥淖集》滩上吟》等诗集。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接着出版了诗集《泥土的歌》和长诗《古树的花朵》。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先后出版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小说集《挂红》等。1948年因受国民党当局逼迫逃至香港。1949年来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出版诗集《春风集》《一颗新星》《凯旋》《欢呼集》,长诗《李大钊》,还写了《学诗断想》等论诗著作。文革后,仍有诗作不断发表。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脸炙人口的名篇。

三、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结构分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五、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

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六、写作特点: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七、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八、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段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九、作业

泰戈尔的《某人》中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何不同之处?

将“我愿做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450字左右的周记。

篇六: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1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和深刻的哲理;学习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二、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诗歌中描绘的两种对立的艺术形象。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三、了解诗歌中议论的特点

2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试着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在教学中我用朗读并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目的是为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志在获得成就感。

3重点难点

1、朗诵诗歌,体会情感。

2、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有的人

鲁迅,现代文坛一颗璀璨的明珠,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民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诗歌《有的人》,就是赞扬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鞭挞反动阶级的卑劣无耻的。

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活动2

讲授:有的人

朗读指导

1、教师示范朗读,明确朗读节奏、重音、感情基调。

2、学生小组代表进行表情朗读比赛,相互评议。

3、全班齐读。

自主、合作与探究

1、诗歌既是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为《有的人》?

2、全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

全诗采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生命价值、不同表现、不同结果

3、反复朗读诗歌,谈谈学习了这首诗懂得了哪些道理?

4、分析诗歌中议论的特点。

四、小结

1、选材

2、主题思想

活动3

练习:有的人

1、背诵全诗

2、完成学法

篇七: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并试着运用。

一、导入

1、回忆一下,我们我们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2、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八十多年了,八十多年的时间并没有把鲁迅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那么鲁迅先生身上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了解作家、明确目标

三、读好诗歌

1、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感情

a、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想一想读好这首诗首先要干什么?

在过去,诗歌是可以配上曲子唱出来的。所以,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b、同学们,把握好了诗的节奏,是不是这首诗就读好了呢?

师:是的,诗歌中都寄托着一定的感情,比如这首诗,作者写了两类人分别是哪两类?

师: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c、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看谁的心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

四、体会对比的写法

1、读得真好!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可是你们知道吗?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它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像这样把不同的人的不同做法放到一起去比较的写作方法,叫对比。还有哪几个小节也是把不同的人的做法进行了对比呢?

师:还有对比的段落吗?

师:好,我们一起对比着把这首诗读一读,同学们读每一小节的前两句,我读后两句。体会体会对比的好处。

师: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五、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

师: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但是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生:在这首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师:对呀!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会儿再探讨。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的影子。看看,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到了他的哪件事呢?

全班交流

师:是的,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

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

2、依然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纪念鲁迅的文章却不写鲁迅的名字?再读一读诗的副标题。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生:“有感”,这首诗不是写的鲁迅一个人,而是写的像鲁迅这样的人。所以,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

师:说得真好!在你看来,哪些人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人呢?

这首诗不只是写对鲁迅的怀念,还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以及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同时告诉我们:一味索取的人虽生犹死,甘于奉献的人精神永驻,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

六、仿写,试着写出我们自己身边的《有的人》。

1、可以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而且这两个优缺点是一组反义词,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具备。

2、想想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

3、不同的做法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篇八: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训练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爱好,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在学习《有的人》以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好多诗歌,本课也是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理解,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希望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整体达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诗歌的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环节一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生答: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板书:有的人)

活动2

讲授:环节二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图片)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着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活动3

活动:环节三

三、指导朗读、感知文本

1.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小组之间比赛朗读)

2.听录音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诗歌的层次;要读出感情;语速要把握恰当。)

4、点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

5、全班齐读

6、重新组合诗歌内容,以不同的方式读,想一想:你读出了什么?

活动4

活动:环节四

四、合作探究、领悟文本

小组讨论与展示

1.文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为了赞扬哪种人?为什么要写另一种人?

2.由此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由此问题引出对比的写作手法)

3、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

活动5

活动:环节五

五、疑难问题小组探究:

1、二、三、四节各从哪方面对比的?突出了鲁迅什么精神?

2、两种人的下场一样吗?(小组讨论与展示)

(师提示)剥削百姓,残害百姓的反动统治者最终会被人民打到,推翻,他们的名字不但不会被人民所记住,而且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谩骂,他们最终的下场是身败名裂,臭名昭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们的精神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发扬下去,他们永远会受到人民的尊敬,拥护和爱戴。

活动6

活动:环节六

六、拓展文本(小组之间抢答)

1、请用书上原句回答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2、请举例说明这两种人?(雷锋焦裕禄秦桧任长霞郭明义李洪志等)

3、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活动7

练习:环节七

七、作业一、二

活动8

讲授:环节八:板书

八:板书设计

对人民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有的人对人生的态度(愿为革命而献身)

对社会的影响(捍卫别人的利益)

篇九: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反复朗读诗歌,提高朗读能力。

2、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3、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歌情感,在合作学习中,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歌的情感与哲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尝试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说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2、多媒体展示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师: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事隔十三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来纪念这位文坛上殿堂级的大作家。如果我们用一首诗或文章来歌颂、纪念鲁迅先生的丰功伟绩,那么内容该怎样写呢?会和这首诗有共鸣之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有的人》。

3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感悟。

赏:赏析诗歌情感、语言、写法和哲理。

二、尝试准备(学生展示)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初读诗歌

三、赏读诗歌

(一)朗读课文

1、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

学生说出听后感。

★预设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多媒体展示:怎样读好诗?(注意字音、节奏、重音、语速、情感)

师:诗歌重朗读,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2、自由朗读。

学生选择喜欢的小节朗读,并且谈为什么这样处理。

学生评价朗读。

3、齐读

学生齐读。

找出同学朗读中的优缺点进行课堂评价。

师:要想更好地诵读,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二)尝试练习

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

尝试思考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你能读出诗句的情感吗?

2、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形象生动?为什么?

3、鲜明的对比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这首诗都从哪些方面把两种人作了对比?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学生汇报、点评、补充

师准备材料:(屏幕显示)

1、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朗读指导:读出对鲁迅先生的赞颂与崇敬。

3、对比两种人不同的态度、人生目的、社会作用。(生死、言行、追求、价值等)

4、两种人的不同命运(结果)。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写法点拨:对比的手法、对应的结构,使诗歌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师:理解了诗歌蕴涵的情感,同学们应该能更好地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了,再次尝试朗读,每组推举一名学生展示朗读,也可合作完成。

(三)尝试练习二

这首诗虽然是为纪念鲁迅先生所作,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关于人生意义的哲理。你认为诗中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预设:

深爱人民的人,甘愿为人民作牛马的人,为人民奉献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鲁迅先生一样,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人民永远在心里纪念他。

诗中作者高度赞扬了鲁迅和具有鲁迅先生那样品质的人,启发我们要学习鲁迅精神,做品质高尚的人。

历史是公正的,人民也是公正的。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怀念,其精神和名字才能流芳千古。反之,就会被人民、被历史所抛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人?(毛泽东、周恩来、雷锋、邓小平等)

像他们这些人,我们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大公无私等,我们对他们充满了赞美,崇敬。

虽然鲁迅离开了我们,但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赞美他,还在怀念他——因为,他就是那个虽死犹生的人.

五、作业

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

——巴尔扎克

面对鲁迅这样的伟人,你想到了什么?

拿起笔,用真切的语言写出诗文,在你我的中盛开绚丽的花朵吧。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后,成就和反思很多。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件艺术品,但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缺憾的美。首先这篇课文应从诗意的角度去品学。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其次通过鲁迅相关的资料展示,让学生更加明白这首诗的含义。不足之处:在教授当中注重了学生的读,忽略了重音和节奏的讲解.学生朗读的效果没有预期的好,感情不够充分。部分学生没能透彻的理解和感受文章的美。原因在于学生对鲁迅的了解不是太多,课下应该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让学生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和相关的赏析,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晨读时应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设计时安排学生的活动多,但实际教学中,不知不觉老师的讲读略多了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欠缺些,今后将要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全体都参与。

篇十: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

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活动2

活动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活动3

活动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活动4

活动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3、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活动5

活动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活动6

讲授: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活动7

练习: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篇十一: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两种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尝试写自己的《有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尽量做到表情朗读;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4、把握诗歌的特点,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并尝试仿写。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品味出诗味。

教学难点:深入文本,从细微处体会。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激情的导入,引发旧知,激起学生认知的共鸣,奠定课堂基调。)

二、研读诗歌,品味意境。

1、初读诗歌,大致感悟。

2、指导正音,适时拓展。

3、齐读诗歌,感受意境。

4、研读品悟,加深了解。

5、表情朗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诗的语言是凝练、含蓄而又饱含感情的,以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尝试将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教学中力求从正确读到有表情朗读,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体会诗人的爱与憎等情感。)

三、欣赏诗歌,学习方法。

1、默读诗歌,发现特点。

2、渗透写法,适机训练。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明白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领略诗歌的魅力。)

四、品味诗歌,寻找影子。

1、质疑问难,发现问题。

(为什么纪念鲁迅的文章,内容里却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

2、寻找影子,自由交流。

(自由读诗,看看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起了他的哪件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文本,在寻找鲁迅影子中,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敬佩之情,从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含蓄与形象。)

(这首诗除了歌颂鲁迅先生外,作者还歌颂了哪些人呢?请举例说明。)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的热爱与颂扬之情之外,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六、仿写诗歌,拓展延伸。

七、作业设计

1、有感情诵读诗歌。

2、继续完成个人诗稿。

八、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虽生犹死

对比

虽死犹生

篇十二: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及其相关情况、作品的时代背景。

2、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重点)

3、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重难点)

4、尝试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二、作者简介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三、朗读诗歌(多媒体上展示朗读的节奏、重音)

四、探究学习

1.文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

文中写了两种人,其实是两种对立的阶级

2.由此看出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3.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

(1)活着----死了

死了----活着

(2)骑在人民头上--俯身做牛马

(3)刻名字想不朽--情愿做野火,等火烧

(4)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的活

(5)摔垮--记住

(6)名字烂的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7)下场可以看到--抬举的很高很高

注意:二、三、四节是两种人的不同表现,五、六、七节是两种人的不同结果

五、主题归纳

这首诗歌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学习感悟

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和知识?

本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对比

人应该怎样活着?

要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七、课堂检测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段话中俩个“活”和“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有的人》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本文地址:https://www.csjxz.com/czxz/zhongkao/1249602.html

  • 标签: 鲁迅 精选 有感 教案 纪念 一封家书作文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12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12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创世纪写作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7687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