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写作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赤壁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文

赤壁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2.87W 次

篇一:赤壁教案设计

赤壁教案设计(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同学们:看过。老师:《三国演义》中有一场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战役的视频。(老师打开白板。用电子笔写“赤壁”二字,利用划词搜索,搜出有关《赤壁》的视频播放。)老师:下面我们看杜牧是怎样写《赤壁》的。

2、作家作品简介。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3.学生预习

(1)利用小黑板检查生字注音戟销

(2)利用多媒体朗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简要分析诗的含义。

二、利用幻灯片分析诗句。

1、分析词语的意思。

销:销蚀。

将:拿起。

前朝:三国时期。

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

春深:春色浓,这里指美女成群。

二乔:三国时东吴美女,大乔乃孙策妻,小乔乃周瑜之妻。

2、分析整句诗的含义。(略)

3、欣赏诗歌。

(1)简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2)分析:1,2: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3,4: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

三、小结: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四、课堂练习(利用幕布)

1、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五、利用聚焦强调名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六、学生齐背《赤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篇二:赤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赤壁》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言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读、比较、鉴赏的能力。

4.背诵《赤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读、比较、鉴赏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赤壁,是个地名。赤壁这个地方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三国时期在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于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所以这首诗的题材是咏史诗。

二、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作者的文学常识2.背景

四、理解感知

1.朗读练习

范读、练读、男女生读、齐读。

2.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折戟: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将:把,拿。

3.指名学生分别汇报诗意。

⑴1、2句诗,配乐介绍赤壁之战。

⑵3、4句诗,教师配乐介绍小乔大乔的故事。

4.前两句诗在全诗之中作用是什么?

5.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6.谈谈你对机遇与成功的理解。

7.小组讨论本诗主题。

8总结写法特点。

五、拓展比较杜牧其他的咏史诗。

六、背诵《赤壁》。

篇三:赤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梳理诗歌内容

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梳理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活动:情境导入

1、出示火烧赤壁的图片

2、介绍“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讲授:简介作家作品

1、介绍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平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兵,卓有见地,但却无从施展。

2、介绍作品写作背景

•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此诗是杜牧途径与战场同名的另一地点所写的,借相同的地名抒发自己的感慨。

活动:梳理文章内容

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周郎

即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孙策、孙权

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势,

大败曹军。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二乔

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

被称为大乔、二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学生根据注释,自行梳理文章内容,教师归纳总结。

活动:归纳整理文章内容

何人:杜牧,自负高才,无可作为

何地:与赤壁古战场同名之地

何时:同处存亡关头之乱世,却无机遇,漫步同名之地,无限感慨

何事:折戟铁未销,却是三国遗物;若无东风助,便铜雀深锁二乔(机遇不在,历史便会改写)

何情:不以成败论英雄

时势造英雄

生不逢时,有才难展

若有机会,必有一番作为

练习:当堂反馈

•诗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取胜原因的诗句是:

•诗中起铺垫作用,将历史遗迹带到现实之中的句子是:

篇四:赤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1.作者简介

2.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教师点评: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这是交代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

目标导学三:诗作主题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篇五:赤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宣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落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明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乾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诗句的含义: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叽,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载”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载。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状,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篇六:赤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方法与过程: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蕴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毛阿敏《历史的天空》音画视频。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刀光剑影,听到了鼓角争鸣,这样的场景,不禁让我们神思飞越,来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乱世。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三国群雄的文韬武略,成为流传千古的悲壮史诗,引发无数英雄的向往。一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杜牧故地重游,又引发了他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赤壁》。

二、作者简介(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杜牧(803—852年),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很不得志。他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然而,济世情怀总使他的心不甘寂寞,总是在失望中怀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

三、课文探究

1、初读:朗读训练,初步感知全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2、细读:重点探究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悟读:重点探究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研读:

A、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a、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b、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B、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五、板书设计

赤壁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篇七:赤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故事导入

让学生讲解赤壁之战的故事,指出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蜀、吴是胜利的一方,诗人杜牧对此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整体感知

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品悟赏析

问题设计:(小组讨论交流)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拓展延伸

诗歌鉴赏

甲: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2分)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2分)

归纳小结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作业:作业

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赤壁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篇八:赤壁教案设计

A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篇九:赤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2.写作背景

3,结合注释译文

赤壁: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将:拿起。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前两句: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泥沙中,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后两句: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历史形式将整个改变。)美丽的大乔、小乔,只有永远锁在铜雀桥里。(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处。)

4,小结: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5深入理解: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

2)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3)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4)“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人魏共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只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只高明。

5)总结:杜牧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板书:

1,2: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

3,4:由叙事引发议论

作业:背诵这首诗并做练习册

篇十:赤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赏析,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代才子众多,如满天繁星,在风流倜傥方面有个人,先知先觉走在了时代的前端。他的“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他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些诗句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那么他是谁呢?是晚唐诗人杜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著名的咏史之作《赤壁》.

二、走进作者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有《樊川文集》《樊川诗集》传世,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三、解题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四、读诗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

戟jĬ未wèi

请一位学生展示他的朗诵,让别的同学从这两方面点评

纠正错误,全班齐读

师:读诗如阅人,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找出,哪些句子是在对火烧赤壁这件历史事件的看法?

明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师:诗歌并没有一开始就写感受,而是从折戟写起走的,那折戟和这个火烧赤壁历史事件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这个折戟是火烧赤壁战争的时候留下来的,从“认前朝”看出来。

师:这是一根怎样的折戟?

明确:折断的戟沉入沙底,还没有完全被销蚀完,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发现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遗物。

师:辨认起来不容易,那“认前朝”这三个字把这种不容易怎么读出来呢?

明确:声音慢一点。

全班同学齐读: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师: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打败曹军,但我们的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进行一个大胆的假设“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谁能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明确: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那么纯色正浓的时候大乔、小乔就被锁在曹操的铜雀台里面。

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在自由的读一下这两句诗,找出一个减法公式

明确:周瑜一东风=铜雀锁二乔。

找一个加法公式

周瑜+东风=二乔留吴。

师:从这个加减法中,锁二乔代表什么?二乔留吴又代表什么?

明确:锁二乔说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二乔留吴代表周瑜赤壁之战胜利

失败二乔被锁住,战胜二乔留在吴国,难道一场战争的胜利或失败只关系到两位美女吗?

明确:不会,战争失败,不仅仅美女被锁,老百姓被抓,国家破灭

战争胜利不仅美女留在吴国,整个老百姓也会在吴国有家,所以在这里是以小见大,用东吴二乔的命运代替整个吴国的命运。

师:东风又象征什么呢?

明确:机遇

师:再看看公式的处什么结论?

明确:周瑜有机遇就能成功,周瑜没有机遇就会失败。

所以英雄人物的成功与否在于有无机遇。

师:我们常说咏史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大家把这个公式换一下,把公式中的周瑜换成杜牧试一下,得出什么结论

明确:我杜牧没有机遇就会失败

我杜牧有机遇也会成功

师:很好,那么大家觉得杜牧9有感而发,想抒发什么情感呢?

明确:表达诗人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字音出现错误没有纠正过来,这是致命的伤。最后一句的朗读上面没有注意作者情感的抒发,过于把老师的理解施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展现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

本文地址:https://www.csjxz.com/czxz/zhongkao/1249558.html

  • 标签: 赤壁 教案设计 精选 作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赤壁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赤壁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创世纪写作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7687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