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写作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话题作文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5篇)作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5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2.87W 次

篇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5篇)作文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从中能感受到仁人志士身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家国情怀。《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学生能够通过查找工具书、诵读等自主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本单元课文以写人为主,执教本课还需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重点)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类比、设喻说理的特点。(难点)

3、感受古代志士勇于讽谏、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重点)

4、学习以委婉的方式进行交际活动。(重点)

教学方法

揣摩朗读、复述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拓展阅读训练

教材处理与资源利用

本课教学,将学习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回顾导入”、“整体感知,理清情节”、“合作探究,鉴赏品味”“拓展阅读,话题训练”四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人物形象、人际交往启示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到战国时期有一位擅长辞令的人叫邹忌,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看邹忌是怎样规劝齐威王的。(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目标导学一感知课文

1、看图复述故事

2、结合题目,说说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

[归纳概括]

本文讲述了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赏情节之三

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说说分别对应什么情节,据此梳理课文内容。(课后思考探究一)

[交流明确]

本课情节为: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赐,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齐国的三变化。

三、合作探究鉴赏品味

目标导学三品讽谏艺术

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君主肯于从谏如流的并不多见,为什么齐威王能够做到呢?这恐怕应该从进谏的人谈起。下面我们来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讽谏的缘起?

[交流分析]

三问三答

①学生自己揣摩妻、妾、客的语气,朗读。

②找同学范读,注意体会语言的细微区别,以分析人物的不同心理,为背诵做准备。

2、从比美这样一件生活小事,邹忌悟出了什么?

[交流分析]

妻——私妾——畏客——求

比美反思后,邹忌认为自己受到了蒙蔽(板书)

3、邹忌入朝是如何分析“王之蔽的?如何讽谏齐王的?讽谏的效果如何?他用的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课后思考探究二)

[小组讨论,小结]

“宫妇左右私王”如“妻私我”;“朝廷之臣畏王”如“妾畏我”;“四境之内求王”如“客求我”。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板书)

4、讨论交流: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习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目标导学四析人物形象

1、邹忌讽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决于他既敢于进谏,又善于进谏,讲究进谏的艺术性。但是,如果他碰到的是商纣王和楚怀王,结果会怎么样?他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口舌,枉费心机。因此,纳谏成功还需要什么?(课后思考探究二)

[讨论明确]

君主要明智,要善于采纳建议。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若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自古就有屈原放逐,比干被挖心的惨例。从这里我们亦看到了一个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兴利除弊的贤君。

2、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从他们身上,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交流明确]

齐王:善听:从善如流

善做:改革创新

邹忌:善辞:娴于辞令

善思:小中见大

善谏:足智多谋

求实:实事求是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虚怀若谷,听取别人的建议,不断完善自我,一个人,永远不能停止成长!

拓展阅读话题训练

1、阅读《晏子谏杀烛邹》“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

想一想: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

[出示课件]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再赏讽谏艺术)

2、交际训练话题:

①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②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③讽谏邻居疫情期间不聚集、不扎堆。

我想讽谏_____________。我会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选择话题进行讽谏)

三、课堂总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真诚建议我们应该予以肯定通过意见正视自身的不足和毛病从而完善自我,将他人给予我们的石头巧妙接取并铺设自己的人生路使我们的人生丰富完美,直抵成功。

作业布置

必做:

写作训练:班上有的同学,自习课无法静心写作业,请你用以小见大、类比的方式规劝他学习。

选做:

课外收集中国古代的讽谏故事。

篇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二。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6、省略句:与坐谈

四。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五。课堂分析

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邹忌

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受蔽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转身写板书:)

邹忌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巨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

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邹忌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甚矣)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师:(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师:(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

生:——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师:(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生:——有

师:(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六。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二。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三、四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古:指责,劝谏,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进:jiàn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三。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四。课堂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五。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六。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七。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八。朗读全文。

九。板书设计:

设喻说理

邹忌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妆→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受蔽类比推理受蔽(甚矣)

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是古文中的经典名篇,课文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决定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个设计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对故事的内容有了非常大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学生自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课前预习。在课前,我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提高了一点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对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和纳赏后齐国的三变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人物,互助探究和拓展迁移上。采用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推进: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对于这样的效果我觉得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篇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部编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是古诗文单元,它与前面几册教材中的文言文单元连成一线,以落实义务教育承担的文学教育任务。《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己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四个自然段。“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二、学情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初三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

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借助“三叠”式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三叠”式的思想,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2、理清文章逻辑脉络,理解邹忌劝谏的思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2、难点: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

1、教学方法:

A。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B。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学工具:白板、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课时

2课时(本课为第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中国文化中对“三”这个数字有特别的偏好,比如“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三打祝家庄”等。这样的结构好处大家有无知道的?

三叠式结构可以使内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大家是否也关注到了“三”的影子,按照这样的例子在本文中暗含了多少“三”呢?

(二)背景资料补充阅读

1、《战国策》及其特点的资料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活动的史书,其涉及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原名《国事》、《国策》、《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2、三叠法

往复三叠法是小说情节构建技法之一。出现三次大的波折,并以“三”字作标志的情节安排方法。

如《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等。此法可以使矛盾集中,情节腾挪跌宕,有利于在矛盾冲突中集中刻画人物性格。由于这种模式过于具体化、固定化,容易套用、滥用,往往会落入窠臼。运用时,要特别注意把握住具体矛盾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微妙性,善避善犯,推陈出新。或者只取情节多变这一精髓,从事、理、情的逻辑出发,构建回环往复的情节,切忌生搬硬套。

3、《战国策》之评价

《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倾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李叔文《书〈战国策〉后》

《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方面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先秦卷》

4、《古文观止》评《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三)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三问三答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自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四)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五)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六)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选自《战国策》)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贾:②谓……曰:③利:

④力田:⑤泽:⑥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参考答案:

1、贾:经商,做买卖。谓……曰:对……说。利:赢利。

力田:辛勤耕作。泽:恩泽。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

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要按新课标理念进行,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教学形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设计”理念。

主要体现:

1、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导读”到“导评”,都要伴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探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

3、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是非、美丑,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

4、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5、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篇四: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学习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分析“讽谏”的妙处,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谏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学习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唐太宗对敢直谏的魏征这样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作品与作者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该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三、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学生试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疏通文意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并展示。

老师点拨,重点实词、虚词,重要的句子,做好强调,要求学生做好批注。

(二)重点词义

古今异义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委婉地劝说

今:讽刺

2、明日,徐公来

古:第二天

今:明天

3、今齐地方千里

古:地土方圆

今:地点

4、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

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朝:在早晨,名词作状语。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①朝服衣冠早晨

②入朝见威王朝廷

③皆朝于齐朝见

①时时间进间或,偶然

②又何间焉参与

①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美丽

特殊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倒装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5、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6、坐谈省略句

五、初读文本,感知内容

1、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邹忌讽谏齐王要除弊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2、情节可以概括为:

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

3、试据此梳理课文内容。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威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取得了三种变化。

进谏的缘起: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进谏的内容: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齐威王诚恳纳谏,修明政治,从而使齐国大治。

六、深入文本,探究意蕴

1、自主思考:从文章题目可知,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广开言路富强齐国。邹忌为什么能成功进谏呢?从“讽”到“纳”,你认为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对本文说理艺术形成自己的思考,深人探究文本意蕴;提醒学生结合原文词语,具体分析,不可泛泛而论,让学生先自己阅读文本,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出示PPT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思考,形成学生自己深层的认知)

2、交流展示(引导学生从讽谏、纳谏两个角度交流)

(1)讽谏角度

示例:我认为邹忌成功的原因是:邹忌善于因小悟大,以事说理。理由是:在邹忌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面对妻、妾、客的同声肯定,邹忌先是“不自信”,再是“徐公来,孰视之”,又是“窥镜而自视”,最后是“暮寝而思之”,原来“美我”之故乃“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由此看破人情,因小悟大,从自身生活小事中认识到一个普遍而又发人深思的事实,那就是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再由己及王,以家事喻国事,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方面推出“王之蔽甚矣”,入情入理,从而打动齐威王,成功进谏。

(2)纳谏角度

示例:我认为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是:齐威王从谏如流,虚怀若谷。理由是:课文第3段中齐威王听了邹忌的阐述,语言上一“善”字,足以看出齐威王纳谏的态度,并且马上付诸实施“乃下令”,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三赏,可谓雷厉风行。如果齐威王有言而无行,纳谏也不过是有名无实。在不同等级的赏赐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尤其重赏当面指责自己过失的人,表现出了纳谏的极大诚心。正是因为言行一致,既有纳谏的诚心,又有博采众议、励精图治的举措,齐威王不仅为国家赢得了强盛,也为自己赢得了美名,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胸襟、有勇气、有魄力的齐威王,所以邹忌的进谏取得了成功。

3、有人称赞邹忌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分析邹忌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学生展示后老师总结)

邹忌采用的是设喻说理的劝说方法。他并未直言劝谏齐威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威王,也是通过类比说理,让齐威王自己领悟“王之蔽深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直谏,有可能激怒君王,不容易让齐威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设喻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进谏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齐国大治了。

(强调设喻说理和类比说理)

设喻说理,即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类比说理,即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七。再读文本,分析人物

邹忌和齐王,你更喜欢谁?为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回答)思考: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几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听了谋臣的建议,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成就了伟业。]

(学生展示,老师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适时点拨并板书)

邹忌:善于反思,有自知之明,善于进谏,关心国家政治,有勇有谋的一代忠臣。

齐威王:善于纳谏,从谏如流,励精图治,修明政治,开明而明智的一代明君。

八、情感体验,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邹忌用日常生活中与徐公比美这样的小事讽劝齐威王和齐威王纳谏除弊,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进谏的谋臣形象和齐威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的开明君主形象,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九、聚焦写法,品析特色

古语云窥一斑而见全身,《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学习,请你谈谈本文的写作特色。

1、三叠结构,别致精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彰显整齐对称之美。

2、类比讽谏,劝说艺术。

采用设喻说理(以家事喻国事)、类比推理、以小见大的方法委婉规劝。

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身“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而使齐国大治了。

十、学以致用,拓展提升

1、你从邹忌进谏、齐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1)由邹忌的进谏得到的启示:“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我们向他人提意见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艺术,语言要委婉一些,对方才会欣然接受。

(2)从齐威王的纳谏得到的启示:不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2、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请你举出这样正面的例子和反面例子。

正面的例子:

(1)魏征给唐太宗上《谏太宗十思疏》,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治国之道,唐太宗猛然警醒,表示从谏改过。

(2)战国谋士苏代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成功劝说赵王不要攻打燕国。

反面的例子:

(1)屈原建议楚怀王革新政治反被流放;

(2)商朝大臣比干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

3、积累下列名言警句。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2)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4)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徵)

篇五: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文言文,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本文文字并不深奥,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释和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从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四个自然段。“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

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来和齐王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的类比进谏,就不能不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群言,使齐国大治了。

教学目标

1、赏读课文,培养语感;

2、疏通文意,积累词句;

3、解析类比,升华积淀。

教学过程

01、俗语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的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

02、初读文本,疏通文意

1、解题

①邹忌: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历任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著称。不仅是一位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

齐王:即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听了谋臣的建议,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成就伟业。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纳”:采纳、接受;“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让齐王接受了谏言)。

②《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三十三篇。本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全书共十二策,《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范读课文:

首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听读时,请同学们注意正字音,听节奏。(范读)

讽(fěng)齐王纳谏(jiàn)

八尺有(yòu)余

朝(zhāo)服衣冠(guān)

谤(bàng)讥于市朝

面刺(cì)寡人

燕(yān)、赵、韩、魏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释词翻译: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是……)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自信:相信自己)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与坐谈:(省略句)(邹忌)与(他)相坐而谈。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蔽:被蒙蔽,受蒙蔽)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

03、角色朗读,深入文意

大家对本文的字面意思已经了然于胸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意,我们抽取六个同学分角色把文章读一遍。他们在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有两个任务。

1、大家来评价评价六位角色;看看谁的朗读最能体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感情;

2、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开一个疑团:老师备课时,发现本文有很多内容和“三”有关,看看文中有哪些和“三”有关的内容。

听完朗读,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谁来评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肯定)

评价①:妻、妾两位角色对人物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妻是偏爱的心理,妾是畏惧的心理,同样是用反问句作答,语义语气的程度把握得很好,主要是他们把各自所读句中的“何”读得很到位。

评价②:邹忌这位角色把进谏读得很精彩:先说家事,读得不露声色,紧紧地吸引了齐王;再说国事,读得肯定,不容置疑;最后推出结论,不可辩驳的语气把握得恰到好处。

评价③:齐王这位角色表现很不错,他把齐王的命令读得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有气势,表现了齐王采纳进谏的决心。

小结:同学们评价得真到位,六位角色都很出色,大家评价得也很精当。通过角色朗读,同学们也体会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和不同的感情。

04、解析文本,突破类比

1、在完成第二个任务之前,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常识:古人在表示较多而非最多这个意义时,选用了“三”这个数字。既然本文作者也如此钟情于“三”,请同学们找一下文章中跟三有关的内容。

确认:

比美的过程中,邹忌问了妻、妾、客三人(三问)

妻、妾、客都做了回答(三答)

邹忌暮寝而思的时候,是从三方面思考的(三思)

邹忌在说齐王与自己相似的情况时,是从三个方面说的(三比)

齐王命令,对进谏的人有三种赏赐(三赏)

命令下达之后,前来进谏的人有三次变化(三变)

小结:同学们,如果没有在“比美”中的“三问”“三答”,便没有邹忌的“三思”;如果邹忌不拿自己与齐王进行“三比”,齐王就不会“三赏”谏臣,齐国就不会发生“三变”;就不会有“四国朝齐”,就不能形成“战胜于朝廷”的辉煌局面。这种三叠式结构,给我们逐步展示了邹忌“比美”的过程,遭受蒙蔽的原因;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齐国“战胜于朝廷”的辉煌,结构整齐而又别致精美。

2、那么,邹忌究竟使用什么样的讽谏方法让齐王开张圣听,从谏如流的呢?

确认①:邹忌以自己类比齐王,邹忌的妻子偏爱他,小妾畏惧他,客人有求于他;齐王的宫妇左右偏爱他,朝廷大臣畏惧他,四境之内的官吏和百姓有求于他,就是说,这两个人物的这三个特点是相同的。而邹忌还有在比美中受了蒙蔽那么就可以推出,齐王也具有“受蒙蔽”特点。

确认②:“妻私他,妾畏他,客求他,皆以美于徐公”,是家庭小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求王,而让王之蔽甚矣”是国家大事,邹忌从“生活小事”出发,却指向了“国家大事”,邹忌也就是这样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就是以小事喻大事,以家事喻国事。

小结:是的,邹忌“王之蔽甚矣”这五个字掷地有声,余音绕梁,经两千多年而不息,大有振聋发聩之势。他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己比君,以家比国。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语言含蓄委婉,使齐王受到启发,最终达到讽谏的效果。

3、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确认①:邹忌善思、善谏。邹忌善于思考、分析,具有担当、责任意识,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比美”经历能够深入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的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所受之蔽,于是果断地进行劝谏。

确认②:齐王善听善做。齐王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在他听了邹忌的劝谏后,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马上下令,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即实施。

小结:正是由于齐国像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谋臣,有像齐威王这样虚心纳谏的君主,齐国最终才能“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

05、延伸类比,升华积淀

到这里,我们已经完整地赏读了文章,知道了类比是讽谏的方法之一,懂得了以小喻大是类比的主要特征。大家知道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吧,这些都是古代贤士谋臣拿来作为类比的材料,劝谏君王罢兵休战的例子。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像这样运用了以小喻大的类比方式的俗语俯拾皆是,请同学们再举几个来说说。

例如:

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

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小结:我国古代人民以极富智慧的头脑创造了这么多运用类比手法的名言警句,这些需要我们去熟记,更需要我们去灵活的运用,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说话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06、课堂小结,老师寄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领略了类比的魅力,赏析了类比的奥妙,创造了类比的神奇。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讽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类比只是其中的一种,是议论中一种常见的推理方式,也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掌握它、运用它,让你的日常交流更富于艺术魅力。

本文地址:https://www.csjxz.com/zuoweizaiti/htztxz/1391108.html

  • 标签: 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纳谏 邹忌 齐王 精选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5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5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创世纪写作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7687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