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写作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话题作文 > 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精选20篇)

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精选20篇)

 作者: | 阅读: 3.58W 次

篇一: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精选20篇)

东北纯手工大酱

陈海毓

东北人就没有不知道大酱的,大酱是东北人生活中无法离开的副食,蒸炒蘸拌,样样离不开它。

过去的东北家家户户都做大酱,可现在已经很少见到有哪家哪户自己做纯手工大酱了,但我们家却一直坚持着这一门手艺,姥姥总说:“外面买的都不是百分百用黄豆做的,哪有自己家做的好,喷香喷香的,拿小葱蘸一下大酱咬一大口那叫一个舒坦!”

一到落叶离家的时候,姥姥就会翻出一大袋黄豆,将它焯水捞干捣成泥,最后还要压成一个个大酱砖头,做成这样还不能吃呢,要留到下年五月才能开启那道最重要的工程——下大酱。将大酱砖冲洗干净后放入那个小缸中按比例加入盐和水后封上盖子,让它整个夏天一直孤独的呆在缸里独自发酵。

这个过程一不留神,这个大酱里头可能就生蛆了,但这蛆对身体却也没什么危害,就是看着挺膈应人的。东北有句老话专说这大酱里的蛆“酱缸里面的蛆,不咬人膈应人”。我小时候口味特别重干吃大酱都不嫌齁,姥姥总是担心我盐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就总是骗我说:“这大酱里可会生蛆呢,那蛆一不留神就会把你的肚子给穿破。”当时我看着这缸顿时就躲的远远的,好一段时间没敢吃大酱,就怕有蛆钻到我的肚子里。现在长大了也知道姥姥在故意吓唬我,但我仍然每次都配合姥姥装作一脸惊恐的模样张着大嘴惨叫着。但每次吃着大酱做出来的菜时,心里总是感觉暖暖的,那是姥姥温暖的爱在口中融化,流入心间。

但它除了生蛆却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像一句网络用语所言:“我就像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样样配它都好吃。豆腐它的晶莹有如白玉一般细腻温柔,有凝脂一般的肌肤披上大酱那深棕色的外套使其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让人更好奇它的滋味,用小勺轻轻舀起一块深棕色的豆腐,大酱浓厚的醇香与豆腐温润的细腻相得益彰,感受着它沿着舌尖入口即化的梦幻般的触觉却又留下无限的回味。

但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却早已经将纯手工大酱无情的淘汰,那么这项东北发源的手艺就这么消失了吗?不,我相信仍然有人像我们家一样传承着我们东北的大酱手艺,传承着我们东北的独特情怀,让全中国的人知道东北独有的特色。

篇二: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吴佳航

一场冬雪,寒风凛冽,是冬天来了。雪是中国东北的名片,闭上眼去细细感受,好像能感受到剔透的精灵在向你诉说,诉说他的寂寞。

案台上总放着一盆冰得透彻的水,与盆的金属光泽一综合,让人更感刺骨,里面却安然地躺着七八个穿了黑紫色衣服的小家伙,就快要飘起来了,外面都裹着一层薄薄滑滑亮亮的冰衣,是它想以冷御寒?还是要保存汁液的甜美?总有孩子心急,趁大人不注意就往放小黑家伙的那盆边溜,用手指的力量往里按压,按碎晶莹的冰外衣,草草地扔在地上,一会儿就都化成水了,小孩儿拽着梨把,高高举起梨子,就着急急忙忙往嘴里送,虽说牙齿被冰的直直地酸痛,但舌尖上传来的丝丝凉意,甜甜的味道却足以让人忘我了。是了,这小黑东西就是冻梨了。秋天熟透了的梨子在原有的果香上又多了几分冰凉,孩子刚想叫哥哥姐姐一起品尝,才想起他们早就去外地求学、工作了,不再留恋东北冷得叫人打颤,并不发达的现状了。

冻梨和窗外飘飞的雪花招手,雪花也就替它去看看银装素裹的世界的另一番风景。零下三十度的室外,冰块儿早都冻得硬邦邦的了,把冰块上面的划痕磨掉,就像水晶一般透亮。冰雕是东北冬天的一大景观,再冷的天气也有如织的游人争相去观赏,那必定有过人之处。当你踏进两旁摆满栩栩如生的冰雕小路,真像进了东海龙王的龙宫。孩子、大人、老人都爱去看,人情的温暖,把寒冷烘托得比江南之春还热乎。吃冻梨的小孩儿心头一酸,又想起以前过年,哥哥姐姐带他一起去看冰雕冰灯的无忧无虑时光。小孩儿呆呆地望着看冰灯的热闹人群,看着这美丽的冬景,心想下一个吃冻梨看冰雕的冬天哥哥姐姐一定会回来的。

篇三: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车星伯

我家住在吉林省长春市,也就是全国人民口中的东三省,和其他地方一样,吉林也有风士民情,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吉林的一大特色,就是名扬天下的洗浴文化。

东北的洗浴文化历史悠久,因为东北地区自古天气寒冷,在冬季,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很多天然温泉在冰天雪地里,古时候的东北人就知道寻找温泉来驱寒,久而久之,渐渐形成了特色的洗浴文化,至今人们都喜欢去长白山脚下看着雪景泡着澡。

在南方,人们把洗浴叫做冲凉,是一种在炎热天气里为了凉爽干的活动。而对于东北人洗澡是认真的,一年四季不分冷暖,只要有洗浴中心,东北人就会很豪爽的进去。之前听说传言,南方人嫌北方人脏,因为一周才洗一次澡:可以很负责任的讲,北方人一点也不埋汰,因为在东北人眼里,冲凉根本算不上洗澡,洗澡的唯一标准是搓泥。

走进东北的洗浴中心,就是那规整的大澡堂子,南方人只以为东北人只是在那里面泡一泡就出来了,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东北人泡澡也是讲究程序的,进门门口的服务生先给你手牌,把衣服寄存之后,先去汗蒸房蒸上一会儿,蒸的浑身冒汗,再去澡堂子里泡,泡完再叫搓澡师傅用白色毛巾结结实实的缠绕在手上充当搓澡巾给你搓个后背,关键是还要再冲一下,有些人以为这就结束了,关键的还在后面,搓完澡后走向休息大厅,那有按摩师傅再按一个摩,在那里就有老人们三五成群的下棋或者打麻将,大部分南方人应该觉得应该结束了,可是当人们出了澡堂以后,都会纷纷走向烧烤店和火锅店,再吃上一顿,这样才算是当天的洗浴工作完成。所以说从早上洗到晚上是名不虚传的。

东北洗澡也是有寓意的,并不只是人们消遣娱乐的地方,一般都是要离乡的,或者做了一些忌讳的事情的人,都会去洗浴,这不仅是身体上的一种清洁,更是精神上的彻底放空,有时接风洗尘也会去洗浴。也许踏进池子之前,你们是形同陌路的陌生人,但是大池子就是你们友情开始的地方。天生健谈又能侃的东北人,在人与水合一之后,技能再次爆发,洽谈商业,沟通思想,家长里短,吹吹牛皮,这才是真正的东北洗浴。

东北人说红旗和澡堂都是满满的乡愁一没有洗澡不能解决的问题,一起洗过的澡就是最亲密的感情验证。

篇四: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王子睿

在我的家乡东北民间有着许多民俗,其中一些与冬天的寒冷分不开关系。

为了抵御这冬天的寒冷,炕变为人们不可少的一件物品。东北气温普遍较低,冬天里,风刮在脸上如同刀片刮在脸上一般带着阵阵剧痛。炕很硬,像一块石板一样,虽很硬,但却充斥着温暖,那是因为炕底部与厨房连通,做饭时,热气就顺着底部到了炕的位置,常常是做完饭后,炕就暖和了。躺在炕上,温暖驱散了体内的寒气,那感觉十分美妙。在这炕上睡上一觉却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随着暖气和地热的普遍,城里再也见不到炕。而乡下却也是很少见,睡在柔软的床上,却觉得少了炕上的那一份温暖。

为了应对冬天里的食物短缺,东北人储秋菜。并且制作酸菜。冬天的寒冷令食物变得难以保存,这时各家各户都会腌制酸菜,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放上一口大缸,每次走过都会闻到酸酸的味道,近年来却很少有人特意去腌酸菜了,传统的腌酸菜逐渐被那货架上的酸菜所取代,虽同为酸菜却少了一份味,那种传统的味道。

为了在冬天湿滑的路面上更好地行驶,东北有着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爬犁。爬犁是用几头牲畜牵着一块木板,木板上有着座位,坐在上面,顿觉刺激,在冰上畅快地行驶,体验着寒风拂过脸庞的感觉,凉丝丝的,但却并不太凉,转瞬间就穿越了无数座小山坡,在冰上毫无打滑之意,在我眼中,这已是在冬天里最好的载具,这已是每个东北孩子的欢乐。悄无声息地,这爬犁也少见起来,估计是交通的快速发展最终让爬犁失去了竞争力从而导致了他的覆灭。在冬天,走在街上,向一旁看去。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可能就是那消失的爬犁吧。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民俗逐渐地被人淡忘然后消失,所以将民俗传下去,使属于东北的文化永垂不朽。

篇五: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王梓旗

我生在东北,也长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习俗时刻环绕在我的周围。

东北吃食很多,我最喜欢粘豆包。三姨姥爷做豆包做得好,只要有时间,一大袋冻的像冰一般硬的豆包就会给这些亲戚送去。粘豆包最传统的吃法就是蒸了,提前将豆包化好,然后放在锅里加热,几分钟后打开锅盖,一团热气就窜了出来刚出锅的豆包互相紧紧地贴在了一起,不愿分开。它入口也是一样粘,但里面的豆馅儿和刚蘸的白糖使人吃出了灶糖的感觉,只是豆包甜的与其他糖不同。

秧歌也是东北的习俗之一,但我之前却对它没有好感。没上初中时姥姥总是想让我和她一起去公园散步,但我总是连连拒绝——公园里的秧歌队声音实在是太大了。偶尔路过几次,现在还记忆犹新。一群“老头老太太”洋溢着笑容,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手里拿着扭秧歌专用的扇子和手绢挥舞,整齐地踏着舞步。旁边的伴奏甚至还不如舞蹈,震耳欲聋。老爷爷们十分卖力,吹喇叭的脸通红,腮帮子鼓的老高;敲鼓的用力抡着鼓棒,发出“邦邦邦”的声音。看着他们总有种过年的喜庆。家离公园不远,那时每天晚上都能听见他们的声音,但现在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再扭秧歌了,一直不喜欢秧歌的我还总觉得晚上缺了什么,也许是因为东北秧歌的热情吧。

东北的冬天游客多,因为这里的雪大,可以滑雪,但这是近几年才有的,爸爸妈妈那时候玩的都是爬犁。爬犁不同于雪橇,它只能让人坐在上面自己用两个长长的“铁钉”来前行。靠人拉多没劲!自己坐在上面,与其他人互相追逐才有玩的劲头。而且东北湖上的冰厚,附近没有湖,小区里也总有个结冰的地方,穿个不防滑的鞋,在上面使劲一滑,也能滑出很远。

进入东北,不是靠地图和路标,而是因为看见东北的传统与文化和“东北人”。

篇六: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大话东北

雷懿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

东北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就要数秧歌了。秧歌队中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半空中被舞动起来的绸带,马上把我吸引到了队伍最近处。只见队伍中有的男男女女都穿着红色或桃红色的上衣、绿裤子,上再戴上朵鲜艳的大花,别提多精神了。有踩高跷的,有舞旱船的,还有迈着轻盈脚步扮演成神话人物的。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仙女。我最喜欢的是扮孙悟空的那位叔叔,当他路过我身边时,还拉起我的手,让我到队伍中和他一起扭秧歌。我开始很害羞,但是看还有很多小朋友已经加入其中,我也就鼓起勇气跟着鼓点一起扭了起来。队伍的四周满是观众,唢呐声不时地变化,不断地传来掌声和喝彩声。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笑容,这样愉快的气氛一直持续很久。每次回忆起这次活动,我的心里都充满了快乐。

话说东北的美食最有名的就要数小鸡炖蘑菇了。妈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鸡炖蘑菇,汤的上面漂着一层黄澄澄的油,一块块让人垂涎欲滴的鸡肉,深黄色的鸡肉与淡黄色的鸡汤结合成了一道人间美味!对了,还有清香四溢的蘑菇,蘑菇呈咖啡色,用小刀在顶部划了两个口子,这样美味、营养就更容易进去了。

说了这么多该尝尝了,我夹了一块蘑菇刚放进嘴里,咀嚼一下,就有很多汁流出来,那营养价值可高了,紧接着我又来了一块肉,那滋味更香、更鲜。

鸡汤把鸡肉的营养、鲜味以及蘑菇的爽滑、鲜露都综合了起来,另外还有小葱的醇香和生姜的辣味,让我胃口大增,喝了整整三大碗,我觉得这世界上只有小鸡炖蘑菇最合我的胃口了!一锅小鸡炖蘑菇下肚,嘴里却还有鸡肉与蘑菇的余香。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东北文化定会广泛在华夏传播。

篇七: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丰富的东北民俗

曹桂赫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哪都要讲究因地制宜,在中国东北,也造就了许多民俗。

民俗一,火炕。由于东北特殊的地理差异,导致这里冬天异常寒冷,促使智慧的人们发明了各种御寒器具,最为经典地就是火炕,这种砖制结构,内部烧秋收后的玉米糠,玉米杆儿等植物,通过燃烧使火炕表面温度升高,达到御寒作用,东北用火炕最多文字记载出现在《旧唐书。东夷传》,当时“其俗贫寒者多,东月皆作长坑(炕),下燃温火以取暖”,天气严寒,他们就坐在炕上取暖,过着舒服的日子。在农村,这种火炕更为普遍,几乎家家都有,到了城里,电褥子已经取代了传统火炕。

民俗二,二人转。说起二人转,有人会联想到京剧,但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二人转是曲艺,一人演多人,京剧是戏曲,一人演一人,二人转采取夹叙夹议。通常我们看到的二人转都是富有舞台灯光效果,人物穿着十分艳丽,有的手中会有手帕,表情十分到位,唱腔式的表演吸引了老一辈人的喜好,成为了老一辈人心中不朽的经典。

民俗三,小鸡炖蘑菇。是以干蘑菇,鸡肉和粉条为原料做成的菜肴,在东北十分流行,蘑菇大多用晒干后的榛蘑,用作炖菜,与鸡肉搭配后,便食物味道更加浓郁,既有大山中的菌味,又有鸡肉的荤味,实为美味佳肴也,在冬季的东北十分流行,还有活血祛寒,预防风寒侵袭的作用,又美味又健康。

东北的民俗可不止这些,好玩儿的,好吃的,好看的尽在大东北,欢迎每个人的到来。

篇八: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逐渐消失的东北民俗——东北十八怪

马思宇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上下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所流传下来的传统与文化民俗自然也是不少的,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东北,就祖祖代代流传着东北18怪。

东北18怪是什么?下面我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女人叼个大烟袋;二、窗户纸,糊在外;三、养活孩子吊起来;四、草苫土房篱笆寨;五、烟囱贴在山墙外;六、除病驱邪萨满舞(俗称跳大神);七、火盆上炕烤爷太;八、百褶皮鞋脚上踹;九、双腿没有单腿快;十、嘎啦哈姑娘爱;十一、冰上钓鱼单线拽;十二、南北大炕对脑袋;十三、不吃鲜菜吃酸菜;十四、家家户户有酱缸;十五、上贴饼子下炖菜;十六、年节喜庆吃豆包;十七、大碗白酒轮着喝;十八、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在这东北18怪中,由我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两个:第一个内容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是人相信有很多同学就会有疑问,为什么养活孩子要掉起来,生下来的孩子放在摇篮里摇或者放在婴儿车里,但是民俗是从老一辈那里传下来的,那时候没有婴儿车和摇篮,那怎么办呢?聪明的东北人民就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把孩子放在一个小框里,然后用绳子把框栓到房梁上,根据秋千的原理仿造出一个摇篮,这样做既给孩子一个舒适的休息空间与睡觉的居所,也防止了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有野兽把孩子吃掉,这是一举两得。

第二个内容是大碗白酒轮着喝,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喝一杯刚热好的白酒。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出门做客带着的也是一罐酒,毕竟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兄弟坐在一起,把酒言欢,促膝长谈更快乐了。直到现在,东北人也以豪放的喝酒方式,在中国各省份酒量大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更是传出了“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抿一抿”这一网络金句。

但是现在这些民俗在慢慢的消失,为什么呢?当今我们住在高楼大厦中“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一民俗还需要吗?其实不单单是这一个民俗,整个东北的民俗,甚至全中国的民俗,都在因为时代文化的进步发展而慢慢的消失,真的是一件好事吗?这难道会被称之为优胜劣汰吗?有没有可能在100年后,50年后,这些民俗我们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了呢?

答案不从而知,但我认为民俗是承载了我们老祖宗文化与知识的结晶,我们作为他们的后人,应当将这一结晶流传下去,而不是任凭他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只存在于书里、博物馆里,所以请了解更多的民俗吧。

篇九: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一剪纸,一世界

徐奕维

每当我看见剪纸艺术家在一张纸上飞快地挥舞着剪刀创作栩栩如生的作品时,我不进赞叹不已。但是,艺术家们得心应手的剪纸技术,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工序繁杂,技术难度大的事情。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每当新年时,妈妈和姥姥都会和我一起剪纸花。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花,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寿”、“喜”等贴在门上,窗户上来表示庆贺。

还记得我剪的第一个剪纸,当时我选了一张生肖羊剪纸图,心里想:这小小的一张红色纸,三下两下就剪好了。妈妈说应该先从里面剪起,顺着时针方向剪。于是我拿起剪刀,信心十足地剪了起来。我剪,咦?剪刀怎么不听我的话了,有的剪弯了,有的剪断了。一不小心,哎哟,都戳到手了。我先把中间的月牙形剪好,再剪外面的扇形、马蹄形……原来剪纸没有我想得那么简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只红红火火、栩栩如生的小羊跃然纸上。新年的夜晚,我看着自己的杰作,瞬间感觉新年就有了年味。

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剪纸。剪纸不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体现了他们的心灵手巧,真使人叹为观止啊!

篇十: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徐川贺

有句话讲的好,叫“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是老百姓最重要的事情。在以前人们的目的只是填饱肚子,但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食物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就有了更精美的菜品。品尝美食也是人们所喜爱的事情之一。而我们东北的美食更是数不胜数。

东北菜在全国都是十分出名的一种菜系,在这其中,东北的炖菜是最具代表性的,小鸡炖蘑菇是一道妇孺皆知的炖菜代表,通过大锅大火的炖制,蘑菇的鲜香充分的融入鸡肉当中,汤汁的香味也十分浓郁,让人流连忘返。除了小鸡炖蘑菇,猪肉炖酸菜是另一道代表菜,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薄片,再锅中熬出油汁,在加入清爽的酸菜,二者结合,使猪肉变得不油腻,使蔬菜变得不单调。相得益彰一道香醇美味的杀猪菜就可以上桌了。

这道菜里的主菜之一——酸菜,是我们东北独有的一道蔬菜。它在东北的历史和炖菜一样悠久。在一个大缸里一层白菜一层盐这样的罗列,最后在上面再盖上一个大石头,等上一段时间后,酸菜就做好了。腌制酸菜的过程就是白菜“修炼”的过程。因为在东北冬天十分的寒冷,应时的蔬菜是有土豆,萝卜和白菜。这其中白菜又最不禁冻,老百姓为了保存白菜,就为他量身定做了这样的“修炼”。这样的方法一代一代的流传,到了现在成了东北的一个特色。

不管是酸菜还是炖菜,都是在东北这个特定环境下,才能催生出来的美食,这也是东北人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智慧,这不仅是美食的传承,更是东北人民智慧的传承,文化的传承。

篇十一: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陶心茹

每每地理老师讲到“东北三省”这一课,心中总会倍感亲切。手指细细摩挲这上面的文字,它们都是我所熟悉的,上面散发着浓浓的家乡味儿。

扭秧歌

小时候,奶奶总喜欢牵着我的手遛弯儿,走到市场尽头,那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东北的冬天总是黑的很快,但那里却总是灯火通明。率先入目的是一个半人高的大音响,一个大妈蹲着在那里认真地调试,其他的人有老有少,大妈们上身穿着大红的衣服,及腰,下着喇叭裤,脑后盘一个圆髻,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听声音就知道是一个十分爽朗的性子。但音乐一响起,他们就会一个接一个排成一个圆,一手拿一个红扇子,另一只手拿一个红手绢,“一、二、三、四”,他们心中都有自己的节拍,跟着音乐一起律动。没有谁带他们一起排练过,似乎所有人都会,对的,这是东北人从出生就扎在骨子里的技能。小时候看总有一个男傻子,也穿着红棉袄,跟在队伍末尾,见谁就憨憨的笑,也分不清谁是谁,我们见了,也跟着笑。

后来我们搬走了,再回来的时候和奶奶逛市场,市场尽头没了人群,有的只是一直闪的迎宾小灯和大条横幅。我便住了脚,这么热闹,怪冷清的。

火炕上放着火盆

东北人称床为“炕”,去乡下三姨奶家,和鸡鸭鹅马打过了招呼,就进了屋子。那是多么大的一条炕!我和妹妹赶紧脱了鞋上去滚了一圈,姨奶说,上面能住十几个人呢!炕中间温温呼呼的,盘腿找了个合适的位置坐下,抓一把瓜子放怀里,边磕着,边听姨奶说:“炕在你们来之前就烧好了,过年大家躺炕上,外面天冷,进了被窝就暖和了,心也跟着暖和……”东北做炕,都是先把土和成泥,然后放到外面晾干,晾个四五天,就成了坯。一层层叠着,就成了炕。在冬日里零下20多度的东北,特色菜的名字都朴实接地气:猪肉炖粉条,酸菜炖骨头,小鸡炖蘑菇……还有就是最著名的烤“火盆”了,泥做的火盆,里面放上几个玉米穰子,用火烧着,里面放几个土豆。不仅保暖,而且烤熟的土豆外皮焦脆,一掰开,滚烫的热气就袅袅而生,取出一个放进嘴里,嘶!好烫!赶紧吐着舌头呼着热气,也舍不得把土豆吐,大人见了,笑着给我递凉水喝,“看看,着什么急呢!”热溢满了屋子。

时代变迁,人人都说,年味儿也没有那么浓了,东北味儿似乎也跟着淡了,只能让它成为东北留驻的永远的记忆。但无论如何,我们是地道的东北人,这始终如一。

篇十二: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王汉奇

如果你来我们老家东北。就会发现有许多的民俗,每个民俗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包含着东北人民的情感。

东北民俗承载了东北人的热情。

在东北,只要你到附近的公园走上两圈。就能听见“咚咚锵,咚咚锵,叮咯咙咚呛”的锣鼓声震耳欲聋。“噼噼啪啪”的打竹板声、“嘀嘀答答”的唢呐声一起上阵。公园中央,不约而同地一拨儿接一拨儿秧歌开始上场。爷爷奶奶们都携手而入,穿着花花绿绿的绸子做的秧歌服,画着浓浓的夸张的妆容。扭秧歌时,一手拿起扇子,一手拿着手绢。左一扭右一扭,有趣极了。那整齐划一的动作,使身后不知什么时候聚来了众多的大姑娘与小伙子。有的还被热情的东北爷爷奶奶,拽入队伍中一起随着锣鼓声,热热闹闹地也跟着扭起来。扭得好看的像神仙姐姐一样轻松自如,动作有形,看着非常舒服,扭得不好的像步履蹒跚的老人,惹人开心地发笑。使过路人目不暇接,虽然他们的穿着,身份都不同,但是他们的脸上却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就是东北秧歌的魅力,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愉悦心情,扭的人开心,观看的人更开心。

东北民俗寄托了东北人的希望。

东北传统年俗,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有一种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在当天,人们常常欢聚一堂,煮饺子,吃饺子。虽有些人忙忙碌碌,但总要吃一口饺子。人们在破五那天还要祭五路神,就是户神、灶神、土神、门神、和行神。接财神时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并且人家家里都会吃一条鱼,每当我想吃鱼头或鱼尾,总被姥姥制止。原来鱼头和鱼尾都不能吃,因为年年有余。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破五时,天刚蒙蒙亮,我就被震耳欲聋的响声震醒。小窗外眺望,小鞭,二踢脚,窜天猴等一一俱全。我怎么能“坐以待毙”?我拿上鞭炮、打火机。像一只离弦的箭一样,窜出了家门来到空旷处,点燃了鞭炮。虽然鞭炮声很大,震的人很不舒服,但我也乐在其中。这是年的最后一天,鞭炮却显得格外热闹,千家万户都欢聚一堂,感受着其乐融融的幸福。这个节日有些封建迷信,但也十分有趣,表达了东北人民想要脱离贫穷,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东北民俗体现了东北人的智慧。

在东北农村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就是窗户纸糊在外面。这体现了我们东北人民的绝顶聪明。东北人怕窗户纸糊在内,主要是因为东北冬季寒风凛凛迎窗扑来,如果把纸贴在里面就会吹掉。这也让外国友人为之惊叹。虽然现在早已有了玻璃,但仍有部分地区使用窗户纸。这也肯定了东北人的智慧。它在东北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好用的。

东北民俗承载了东北人的热情、寄托了东北人的希望、体现了东北人的智慧。

篇十三: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孙禹鸿

说起东北的民俗,我最熟悉不过的是“二人转”了。

“二人转”是东北独特的民俗,但是家家户户几乎只有中老年人才会看,小孩子觉得这种唱法很老土,甚至我也曾这样想过,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的时候,每晚八点总会看到电视机里放着二人转节目,演员来自各行各业,我却能感受到人们发自内心对二人转的喜爱。疲劳了一天奶奶会带着老花镜,仔细地盯着电视,生怕漏掉每一个环节,每到广告的时间,我会抢着看隔壁台的“熊出没”。奶奶总是打发我,说她在看决赛,播不得,播不得,我也只好从了她。当奶奶喜欢的一位选手淘汰了,她会不平的大发脾气,像极了认为黑幕的我,兴奋时会跟着哼哼两嗓,隔壁大娘就打趣道,唱得挺亮,去比赛吧。奶奶听了就会裂怀大笑,眼睛眯成一条缝隙,像开了花一样。

过年呢,一家子会一起包饺子,我们家也最喜欢酸菜馅的饺子,小的时候我最排斥的就是芹菜饺子和酸菜饺子,总会草草的吃了几个饺子就扬长而去,然后下楼和哥哥放烟花,现在呢,每年吃饺子我都会大显身手,吃二三十个不为过了,我和爸爸会因为一块钱而磕坏牙齿,虽然说吃了硬币有好运是一个迷信,但是我真的愿意相信,这就是饺子的魅力?配上腊八节腌制的蒜,和醋,简直就是太完美了!

东北的民俗总是很土味,却又不土味,能让我们乐在其中的不正是东北民俗吗?

篇十四: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沈禹瀚

要是提起东北,首先体现在我的脑海中的便是二人转了。

二人转在东北地区极为流行,表演者手持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跳舞。在观者面前诉说着一段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却又不失细腻,唱词诙谐幽默却又不乏严谨。

二人转不但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口头文学的精华,还体现了东北民间舞蹈的特有之美。

我还记的小时候,姥姥带我去看过一回。进了剧场,我和姥姥找了空位坐了下来。很快,剧场里就开始拥挤了,剧场的后面还有几个因没有座位而站着的人,人声嘈杂。不一会儿,二人转开始了,剧场里立刻鸦雀无声,唯独舞台上的表演者在“咿咿呀呀”地唱:“一轮明月照西厢,二八佳人巧梳妆……”外行的我连忙问姥姥:“姥姥,现在台上唱的是哪段啊?”姥姥白了我一眼,说:“外孙啊,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连着都没听过,这是大西厢。”我“哦”了一声,继续看了下去……

东北人曾俏皮地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由此看来,二人转还是秧歌和莲花落的结合体呢!

“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二人转俨然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一张特色名片,它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二人转,平凡而不平庸!

篇十五: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范盈宝

我的家乡在东北,这里白山黑水,沃野千里,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广袤的黑土地孕育了一批批朴实的东北人。东北的发展过程中,统治者多数是少数民族的夷人,在不断的文明冲突和交融中,迸溅出一股文化的清流——东北文化。

提到东北文化,不得不提到饮食文化,东北的粘豆包最享有盛名。粘豆包又叫“年豆包”,蒸粘豆包和蒸馒头一样要发面,发面的“发”字意喻“发财”、“发家”,蒸粘豆包的“蒸”字象征“蒸蒸日上”,所以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蒸粘豆包。奶奶每到冬天也会蒸上几大锅,然后放在屋外冻着,等冻的梆梆硬的时候,就会用塑料袋装起来,什么时候想吃就拿出来,用锅一热,就着酸菜土豆条,就是一顿简单的美食。每年冬天去奶奶家串门,我也特别爱吃粘豆包,金黄铮亮,体态圆润,一口咬下,甜糯松软的豆沙入口即化,别有一番风味,真的是好吃。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等。长这么大就在农村一家婚礼上见过一次现场表演。瞧,那是二人转女演员飚起了高音,观众们掌声成片,只见那女演员又转起来手中的手绢,轻轻的手绢在演员手中不停的旋转,我都担心手绢会飞出去。男演员也在那里又唱又跳的,配合的天衣无缝,整个婚礼现场气氛欢快、热闹非凡。

我的家乡在东北,以前一群群朴实的人民在这里辛勤劳作,以前的夜漫长而好冷;现在仍是一群朴实的人在奋斗,但夜中却是灯火通明。

篇十六: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徐赫锶

东北有许多风俗,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东北的大秧歌和饮食。我的老家是一个小村庄,所以过年的时候依旧很保留以前的习俗。“正月里来是新春呀,青草芽儿往上升哎呦,天凭上日月你就人凭上心唉人凭上心唉,哪哈咿呀嘿……”伴随着欢快的歌曲,广播前面的老爷爷,老奶奶们都开始跳起来了。他们边唱歌边跳舞,又扭又唱,动作一致,就像一个人跳的一样,越跳越欢快,他们还拿着五彩的扇子,跳啊跳啊,就像一道亮丽的彩虹。每当这时,人们都聚过来观看。有的把小板凳拿出来,坐在那里看;有的坐在那儿唠起了家常;有的看得很兴奋,竟手舞足蹈起来;还有的在给他们打拍子。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小孩子们也上前凑热闹他们七上八下地跳起来,很有趣。人越聚越多,仿佛这不是在扭秧歌,而是在开一场盛大的舞林大会。

东北的扭秧歌让我印象深刻,当然,饮食也很有特色。东北最出名的饮食莫过于酸菜了,每到冬天,家家都会腌酸菜,拿一个大缸把白菜放进去,等到了冬天,每家每户都有酸菜的香味。猪肉炖白菜是每个东北人都吃过的菜品,隔一段时间就要吃一次。

我热爱东北,更喜爱东北淳朴的民风民俗。

篇十七: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许航硕

寒风吹走了路上的行人,可却吹来了腊月中人们久久期待的腊八。

大清早,天没有一点光亮,姥姥家便忙碌起来了。四五平米的厨房里,全家人挤在里面,欢声笑语中夹杂着锅碗瓢盆碰撞的“叮叮当当”。

我揉着眼睛靠在厨房门上,灶台旁的台子上摆了不下十个碗,装着不同的粮食谷物。

姥爷朝我摆摆手,说:“大孙儿,一会儿喝腊八粥!”然后便去剥花生粒上的薄皮了。

红枣、花生、莲子、红豆……一眼打量过去,舔着嘴唇,恨不得生着就把他们全吃进肚。忙忙碌碌中,很快,花生、白果都已露出白身子了——一切都准备好了。十几个碗中不重样的米,都倒进了一个大锅中,哗哗的加入没过米好一大截的水,好像一个小湖——清澈得能看见下面小石子的湖。

扣上大铁盖子,锅下的煤气灶蹿起了火苗。粥得煮上一小时,这一小时分外地漫长,闻着那香甜的味儿,嘴里却饿得发苦。

打开盖儿,热气中,隐约地,眯着眼,看到枣红色的粥吐着泡泡,里面的米翻腾着——那清澈的湖水被搅浑了似的。姥姥三只手指捏起一大块儿冰糖,冰糖下端先贴着粥面,松开手,冰糖缓缓沉了下去。煮好后,除了送亲友的,自己家喝的,锅中定要留下些,寓意着年年有余。

“传说这粥可还帮助了释迦摩尼修炼成佛呢!”姥姥打趣道。“那大孙儿可得多喝点啊!”姥爷也接过了话茬。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不过,这腊八粥好似有魔力似的,喝上一碗寒冷便都被驱散了,留下的便只有家人同过腊八节的温暖,还有如“过了腊八就是年”所说对年的期盼。

篇十八: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白悦瑶

在很多人心中,东北是一个很“土”的地方,那里人们的语言,行为,都不是十分得体。但如果真正了解东北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东北的人们很朴实。

都说好吃不如饺子,但这句话应该是对应北方的,听南方的朋友说,南方过年是吃混沌的。在东北,很多节日都吃饺子。过生日要吃,冬至要吃,小年要吃,大年三十也要吃,一吃还要吃三天……但这些也并非是所有东北人都做的。

东北的习俗在乡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乡村快过年时,有的人家要杀猪,亲戚邻居都来帮忙,杀完后,这家人就会做一桌满汉全席,请大家吃饭。临走时还会给大家分一些猪肉。

在东北有一个词叫赶集,多在农村,每个村都有固定的一天为集,每周一次。大街小巷都是商品,有卖饰品的,有卖衣服的,有卖食品的,还有玩具等等。这一天商品全,价格便宜,人多还热闹。小孩都嚷嚷长辈买糖吃,小姑娘围着卖头花的摊子这个好看,那个好看的。大人们就想着多买点水果,蔬菜。赶集给人们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几分色彩。

北方的冬天也是非常有趣的。姥姥家附近有条河,冬天就结了冰。小孩,大人都喜欢在冰上滑,用东北话叫“打出溜滑”。一不注意,摔个四脚朝天,冬天穿的衣服厚,也不怎么疼,一同玩耍的人都不会关心摔疼了没,而是在一旁哈哈大笑,摔倒的人也不跟他们生气。

剪窗花是姑娘们喜欢做的事,一群姑娘精心设计,经过漫长的制作,在春节那天贴在窗户上。一走一过的人们看到就说:“你看,那是谁家啊,剪的窗花可真不错”。

早些年,东北人都喜欢扭秧歌,小曲一放,就知道这是东北的特色。不过近几年大多都是年纪较大的喜欢扭秧歌了。说来说去这些都是一波人,小的时候自己哼着小曲在炕上扭,大人见了一笑。等到年纪大了,就有一帮人去空旷的地方,放个小喇叭,全村人都听得到。

在很多南方人眼里,东北人有一股“农村”味,但我敢保证,只要你在东北待上一个月,你绝对不会这么想了。

篇十九: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那些年东北的事儿

张子旭

往事霏微,忆来尤惜,流年的浪花拍打这辽阔的心迹,水波涤荡心河里的小船缓缓飘来,不经意间回到那个鎏金般的岁月。

土炕,1957年,小张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出生,陪伴小张的是未满4岁的亲兄弟,与同乡的接生婆,和他的母亲还有那土炕,这土炕陪伴了小张的童年岁月,小张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中有这三亩地,那是小张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可以看出小张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却十分快乐,小张在未满月的时候就是在土炕上度过的,那土炕上的芦苇十分坚硬碰到小张稚嫩的皮肤有时候会被擦破皮,时间长了,小张的母亲感觉苦了孩子,于是在土炕上铺了一层较厚的被,那棉被直到小张4岁时才被收起来,但是早已经变得杂七八糟,棉絮挂在个个地方,芦苇上,被里,甚至枕头上,小张4岁之后一直很快乐,和两个哥哥在一起玩耍,他们喜欢在土炕上跑来跑去,那时候土炕是他们的乐园,这份快乐维持的小张8岁,家中决定送到镇里的小学读书,小张每天都是父亲用老毛驴的车接送,冬天是十分寒冷的,小张坐在冰冷的木板上,蜷缩着身子,一动不动,那时候土炕是小张的精神支柱,小张念书到高中,随着家中的长辈与两个哥哥和身边的弟弟妹妹,一起去农田里营生,一天的疲倦在土炕中吸收,那时候土炕是小张休息的地方。

杀猪烩菜,每年过年小张家中都会杀掉一头猪,辛辛苦苦养了一年就是为了这一天可以吃点好的,请来杀猪匠,安照规矩两斤猪下水和半斤猪肝是必备的,杀猪匠每次都会对小张的父亲说:爷们儿,今儿你家杀猪这乡里相邻的能不能来蹭口啊?按照规矩,杀猪一定要请客所以这属于很正常的事,小张父亲就会说:哈哈,放心吧爷们儿,今儿我家杀猪你去帮忙吆喝吆喝这大过年儿的,咱也敞亮把。随着笑声的伴随与来的邻居们的围观,猪头落地的时候,要放鞭炮,为了祭天还要先把猪肉给村里的最老的送去,这一系列繁琐的习俗过后,才可以忙活,女人们则在厨房中忙的热火朝天,男人们坐在土炕上吸着卷烟侃侃而谈,谈论的大多都是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谁家的谁半夜路过墓地看见什么了,谁家的年轻漂亮姑娘让谁家小子娶走了,谁家的儿媳妇打婆婆。还有就是谈论关于一些人的事儿,这些人被说的面红耳赤就尴尬的离开了,但是要是在饭桌上在谈论关于生这些人的事儿就不好了,比如两个人喝多了,吵的热火朝天,就要有人拉架,但是如果对方脸皮薄就会转头离开,所以这是饭局一大忌,而小张小时候是对听到杀猪充满喜悦,长大后离开家乡对杀猪充满怀念,现在对杀猪充满感慨。

二人转,在小张很小的时候总是有些戏团来马路上搭建戏台,然后又蹦又跳,这些戏台可能是生产队花钱请的或者谁家有钱的老爷子过生日请来给老爷子看的,当时,一听说:今天下午有戏台子来。就会立刻放下手里的所有活,马上去家中找到小板凳,生怕去晚抢不到好位置,有些人不信,走到后才发现连站脚的地都没有,台上一个个浓妆艳抹,手里拿把花扇子,逗的台下的人哈哈大笑,这时候要是有个不懂事的孩子站出来喊:真没意思,还不如回家玩那家的大人脸面就会挂不住,找个借口把孩子领会家中,进行毒打,所以一般小孩子都不会去主动看,而小张小时候对于唱戏感到枯燥,长大后感到兴奋,现在是感到对那段岁痕迹的回味却无力。

是啊,现在都一切早以物是人非,改朝换代,土炕变成了席梦思,杀猪烩菜被披萨汉堡替代,二人转被流行歌曲挤压的无立足之地,小张变成老张。老张当了爷爷,满头苍银的白发,粗糙的手,老迈的身体,但是那颗被岁月深深烙印的心,始终未变…

篇二十: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

周锐奇

东北的冬天是寒冷和漫长的,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放在外面会冻,放在屋子里容易烂,所以人们都会挖深深的地窖来储存冬天吃的菜(白菜土豆地瓜),除了这些还会腌制一种菜,把白菜放到缸里,放些盐,等个十几天,发酵了,就变成了酸菜,现在因为防火通道不让占用,说以城市里很少还有这种酸菜缸,所以人们就在超市里买现成的酸菜,然后放到冰箱里。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一般里面还会放些黄瓜,到时候就可以方便的吃到咸菜了。

大酱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上贴饼下炖菜这样的方式,是东北特有的,菜炖在锅底,饼贴在锅边。多数一锅出里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块,铁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的饼子。用料十分丰富,味道也一样,豆角绿绿的,绵而不过烂,土豆块已经到了被炖得没有任何棱棱角角的状态,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道也不错。当然主菜可以改成鱼、牛肉、排骨、鸡肉等等,也可在锅边贴上一圈白面小花卷,吃起来特别有味道。现在东北这样的烹饪方式在农村见到的不多,反而城里人喜欢。

本文地址:https://www.csjxz.com/zuoweizaiti/htztxz/1340705.html

  • 标签: 民俗 关于 东北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精选20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关于东北民俗的作文(精选20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创世纪写作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7687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