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写作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观后感作文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通用10篇)作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通用10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2.46W 次

篇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通用10篇)作文

在人生的长河里,能将自己摆渡上岸的人,只能是自己。(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蛤蟆先生原本爱说爱笑,突然一反常态,开始郁郁寡欢,继而陷入抑郁不能自拔。小伙伴们看到他这个样子十分心疼,就介绍他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苍鹭十次面谈的帮助下,蛤蟆先生逐渐拔开云雾,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终于找回了原来的自己,重获新生。

蛤蟆先生属于讨好型人格,他在童年时就一直受到父亲的打压和批评,所以他一直都在寻求别人对他的肯定,他甚至说:“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在苍鹭的引导下,他发现自己一直处在“童年的自我状态”中。什么是儿童的自我状态呢?比如一个孩子面对父母的批评,他会感到愤怒。但是如果父母长期批评他,并且不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就会适应这种情况,把自己的愤怒隐藏起来,反之,开始取悦父母,对父母顺从、依赖。孩子也许会对父母感到愤怒,也会因为这种愤怒而产生内疚,这时候就只能牺牲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并不会消无声息地消逝,他会变成另一种怒火,这种怒火看似没有什么攻击性,比如撒娇、任性、怄气、郁闷、拖延、厌烦等,会有一些小孩子脾气,仿佛回到了小孩子的状态。

我们的童年一旦决定处于什么样的模式中,那么后面就会无意识地坚持这种模式,这些态度和观点成为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底层结构。也就是说,在后面不刻意改变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童年模式”将决定他的一生。

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蛤蟆先生彻底颓废之后,一度想要轻生,好在朋友河鼠及时制止了他,并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苍鹭。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问题,任蛤蟆自己分析原因。蛤蟆先生才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伤痕,开启了自我性格的探索之旅。

人生苦难重重,想越过苦难,抚平伤痕,最终只能靠自己。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医生,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几个月以后,重获新生的蛤蟆即将结束它的治疗之旅。虽然他偶尔还会难过,为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蛤蟆不仅重拾快乐,还找回了魄力和勇气。

蛤蟆先生用它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想要挣脱厄运,旁人无能为力,只有靠自己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让自己获得救赎。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感受,而所有的治愈,也得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也许我们也像蛤蟆先生一样,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经历情绪的低谷期,想要摆脱困扰,只有发自内心的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经历挫折,失去信心或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找机会与朋友聊聊,慢慢释放自己消极的情绪,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篇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张恩熙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我在逛书摊时无意间发现的,刚开始读它,也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上初三,正是最重要的时刻,而我却无比的迷茫,如同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陷入了抑郁。

蛤蟆先生的童年非常糟糕,严厉的父亲从来不会给他笑容,甚至觉得小蛤蟆一直达不到他的要求,而母亲又极其的对丈夫唯命是从,虽然小时候也曾和母亲嬉笑打闹,但因为母亲十分害怕惹丈夫不满,也就常常收起慈母的形象,连与小蛤蟆拥抱的次数都是极少,一个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了总是会更加渴望获得被爱的权利,可是,在后面蛤蟆先生逃出监狱被扔到河中后,救起他的河鼠第一时间并不是关心或者安慰他,而是数落他,长辈獾也总是像他的父亲一样教导他,说他很失败,这导致了原本就缺爱的蛤蟆先生一点点没了自尊,没了生活的动力,逐渐颓废起来。

我一度的觉得我和可怜的蛤蟆先生是相似的,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没有获得肯定的鼓励,往往是被忽略的那一个。但是蛤蟆先生很幸运,他的难过被朋友们发现了,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他去看了心理咨询师—苍鹭。拥有豪宅豪车,当着校董的蛤蟆先生对苍鹭喊着“我这一辈子干了什么?”他看似什么都不缺却丢了最重要的东西—自己,他渴望获得爱,渴望被接纳,却又否定自己,所以才在痛苦中挣扎,存在主义治疗师欧文亚隆曾说“当我们压抑或否认自我,哪怕只是一部分,代价也是高昂的。因为身心会受到无形的束缚,终日惶恐。只有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让心灵获得自由”。在每一次咨询中,苍鹭医生都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指引蛤蟆不断认识自我,并完成痛苦的蜕变。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后面的敞开心扉,从一开始的难过、忧郁到后面的活泼、热情,十次的谈话让蛤蟆先生解开了心结,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他开始整顿蛤蟆庄园,和朋友们聊起了理想,重新变成了那个幽默风趣的蛤蟆先生。看这本书时,我也在积极配合治疗,如今也有了好转,我相信我也会和蛤蟆先生一样康复。

书中的心理咨询师苍鹭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为了让人们更加充分的了解心理咨询从而创作了这本著作。但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让人们认识了心理咨询这个专业,更让人们深刻的了解到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也许他们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矫情,而是长久的压力无处发泄才导致的精神障碍。2021年我国确诊了超过5400万名抑郁症患者,每年超过20万人自杀身亡,不难想象如果蛤蟆先生的朋友们没有及时发现他情绪低落,也许他也会走上不归路。家人的理解、陪伴以及朋友的鼓励是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精神食粮,若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相信他们,那他们又怎么会相信自己能够好起来呢?

相信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最重要的应该就是要照顾好自己,理解自己,包容自己,别人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开心!

篇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的寒假生活也快结束了。在这期间,我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外国名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伯德所写。他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而又治愈。

这本书讲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十次面谈,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我的咨询师,也会把自己带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的没有他快,我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进行了4次咨询了,还在探索中。

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像蛤蟆一样,期待咨询师告诉我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咨询师没有给我答案,而是让我更多的了解自己,陪着我去寻找答案,就过程会比较慢,但却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在书中看到“共谋”的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谋”。是我们偷偷的或无意识的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或许会影响你,但最终还是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观点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情绪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改变自己。我认为当我们为了自己负责后,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其实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询师一样,有很多种流派。不同的风格,也没有绝对的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我们要认识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篇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曾说:“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水面上往往风平浪静,缓缓流淌,但水下却常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走在人生这条路上,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步走下去就是暗涌。”

在表面平静的生活背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汹涌的暗流,都会留下一些伤罗伯特结合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撰写了这本书,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和蛤蟆从患上抑郁都康复过程。

书中的蛤蟆先生看似乐观,但一路走来内心早已伤痕累累。他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压迫和控制中,他有一个严苛的父亲和软弱的母亲,他的童年没有爱和温暖,只有责怪。

蛤蟆7岁被送去私立学校,大学选择拉丁语专业,毕业后继承家族产业,他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由别人決定。

长大成人后,童年伤痛依然影响着蛤蟆,他为了获得朋友们的认可与接纳,总是去讨好、取悦他们,但换来的却是指责与辱骂。这些事深深伤害到了蛤蟆。

后来他患上了抑郁症,彻底颓废了。

他的朋友帮他联系了心理咨询师苍鹭,在第一次心理咨询时,苍鹭就问蛤蟆:“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儿吗?”并且告诉他: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提出问题,让蛤蟆自己分析原因,寻找答案。

而苍鹭的问题,也一直是这三个:

“这件事,你怎么看?”

“你有什么感觉?”

“你会怎么做?”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内心的伤痛,深入了解自己。在就诊的这几个月中,他始终记得苍鹭说的一句话:“要不要与生活和解,你自己说了算。”

在苍鹭的帮助下,蛤蟆渐漸好了起来,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在最后一次咨询中,他给自己的情绪温度计打了八分,而他第一次给自己打的是一到二之间。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

人生中充满磨难,想要跨过坎坷,抚平内心的伤痛,只能靠自己。就像苍鹭所说:“再好的心理咨询,都出于就诊者的自愿。自愈的过程,都是为了让你自己找到答案。”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医生。想要走出阴影,只有靠自己挣脱。

篇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王袁铖昊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烟花似火,猛烈灼烧着江南。

身上,感受到的分明是透心的凉。窗外玻璃珠猛往地上砸,台风带来的不止黑暗,还有无尽的空虚,无止的孤独。心中压抑着一块大石头,翻来覆去都无法入眠。挑本书看吧,往往书就是最好的安眠药。烦闷地拍亮灯,凑到书柜旁扫视着一排排书名。终于,杂乱中抽出了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一读便是一晚上的深思。孩时曾翻看过一遍又一遍的《柳林风声》,带来欢乐与趣味。却从未料想,主人公蛤蟆在奇幻充实的冒险后,会宅在落寞的庄园中,不再与任何人交谈,在灰尘与黑暗中一动不动。显然,他有些抑郁。好心的朋友请来了咨询师苍鹭,才在一次次交谈中走出自我。

童话的外表下,却比原著多了一份内在。在勇敢与善良之下,蛤蟆也曾生活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中。从未受到过表扬鼓舞,将愤怒转化为撒泼怄气,以至于退缩,将对他人的愤怒都看作自责与内疚。长大成人,纵使再也没有亲人命令,却依旧生活在“儿童自我状态”中,来自朋友的责怪,终使他远离社交,远离恐惧。

事实上,很少有恐惧或是自责,可却依旧不能入睡。究竟纠结着什么,獾,给出了答案。看似不起眼的配角,却在无形之中将自己当做朋友的“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评判着他人的一切行为,将蛤蟆一步步推入深渊。试问自己,有没有曾将一切责任推给过犯了错的同学,有没有曾自以为是的在讨论中下定结论,有没有耐不住性子去打断对方?回想起自己之前曾可能做出不恰当的行为,不禁一阵寒颤。原来无形中,也在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可能老獾从未发现自己的强势给人所带来的不安,以至于最后的聚会上依然威慑住了蛤蟆和许多人。而现实中我们能做到的,便是发现自身的不足,去改正自我。

苍鹭没有告诉过蛤蟆任何治疗抑郁的方法,一直在提问与解释中开导蛤蟆。在一次次的访谈中,他们了解了蛤蟆所处在的孩子状态,分析了让蛤蟆不舒服的成人状态,最终点入关键的成人状态,都是在蛤蟆的感悟中而得出的。他们都向往着成人状态的独立却有爱,可真正进入,只能是自己的不断尝试,不断在接触人们时调整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从而达到心理的完善。

所以,该如何不再去伤害他人,还得在一次次的交往中寻找答案。

心中的落寞,被一阵不知何处吹来的微风轻抚而渐渐消散,轻烟中浮现了红的暖,橙的柔。雨声变淡,在深思中,渐渐进入梦乡。

进入成人状态吧,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无需将能力提升得多高,于眼前的生活中与每个人处好关系,放平心态,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变化。

篇六: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苍聲的十次面谈,蛤蟆先生通过这十次面谈,逐渐走出抑郁,去真正的了解发现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标。这个转变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在每次面谈后蛤蟆先生都会去有意识的去思考面谈时得出的结论,把自己身上的问题结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情上,并不会像之前那样整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苍鸢第一次问蛤蟆先生“你觉得怎么样”时蛤蟆先生的局促还有自己下意识的就回答道“很好,谢谢你”和之后迫不及待的向苍鳌分享自己的感受,这都是蛤蟆先生进步的过程。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最开始蛤蟆先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的波动,认为自己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可他的朋友们却执意让他去看看心理医生,面对医生的问候,也只是不耐烦,到了后来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与苍鹭医生的第一次会谈,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提问,却顿时让蛤蟆先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是他想让自己变好,不是别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苍鹭医生都采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一味的灌输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主动诉说,给无助的人一个安心的发泄口。

这本书不仅是在给蛤蟆先生做心理检查,也是在跟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为学习或工作的繁多,导致心理和精神上有些波动,这是自己察觉不了的,看了这本书,我忽然间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篇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吴茜靓

蛤蟆先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有幽默感、时尚又爱冒险的人,却突然间变成了颓废、沮丧甚至患上抑郁症,看见的世界都是黑暗的。而在此时,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出朋友的重要性,当我们在遇见困难时,朋友会挺身而出,为我们寻找解决办法,痛苦可以被分担掉。书中的蛤蟆先生也是如此,他有他的好朋友们,提出建议,带他去找心理医生咨询,是这个决定使得蛤蟆先生的生活开始出现新的转机。

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帮助下,面对面沟通,了解蛤蟆先生内心深处自己的障碍所在,剖析出蛤蟆先生抑郁的原因,带领他搜索童年,揭露他愤怒的真像,引导他说出人生的故事。蛤蟆先生终于知道自己总是偷偷地、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制造自己的不快,逃避它不敢积极面对它,是他自己构建的心理游戏,游戏输掉的人,反倒在他这都是胜利者,自己永远都是败者,永远都做不公平的裁判,审判自己,惩罚自己,怀疑自己。经过十次的面谈,蛤蟆先生最终抛弃过去,向前看,往前迈,走上阳光大道。

这本书是具有故事性的,让人随之前行,沉浸其中,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审视自己,与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思考,我们是否也会像蛤蟆先生一样呢?总是一味的迎合他人,却从不敢对他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会诉说也不会倾听。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逃避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我想,显而易见的,我们都知道逃避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一件事情总是多面性的,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问题回馈给你的答案也自然会不一样。所以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学习改变后的蛤蟆先生,而绝非“黑暗”的蛤蟆先生,迎难而上,开阔思维,用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来,让别人也了解你,懂你更多一些。相信在这样做之后,不管结果与否,都一定不会差,永远都会比你不说要好的多。这样看事情的方式就好比是两个人在饥饿的时候,一碗看似不是很好的饭菜摆在桌前,一个人说:“哇,这里有饭诶,真香,太好了!”而另一个人却迟迟不肯动筷子,他嫌弃这里的饭菜,而如果在长时间的饥饿状态下,他不是吃不吃的上饭菜的问题了,而是他活着都成问题了。

如同我第一段所讲,“朋友”这个词在生活中可以算的上普遍存在了吧!对我而言,朋友真的非常重要,我的世界中如若少了朋友就等于少了色彩,关系好的朋友如知己一般,甚至可以算得上自己的家人,你的冷热,他(她)都知晓。朋友可以互相欣赏,互相鼓励给予温暖,陪你疯陪你闹陪你学。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朋友都会领会。不用过多解释,不用大声表达,就会心意相通,是只属于我们之间外人不懂的默契。我愿称之为一种享受。所以蛤蟆先生心态的改变,也是因为非常幸运的碰到了一群懂他、关心他的好朋友们,我为他的幸运感到开心。相信在以后的旅途,蛤蟆先生都会与他的好伙伴们一起前行,不再被困难所阻挡,一路向前,冲破羁绊!

篇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彭佳琦

“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这句话出自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所写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苍鹫的十次面谈,蛤蟆先生通过这十次面谈,逐渐走出抑郁,去真正的了解发现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标。这个转变表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在每次面谈后蛤蟆先生都会去有意识的自己去思考面谈时得出的结论,把自己身上的问题结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情上,并不会像之前那样整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苍鹫第一次问蛤蟆先生“你觉得怎么样”时蛤蟆先生的局促还有自己下意识的就回答道“很好,谢谢你”和之后迫不及待的向苍鹫分享自己的感受,这都是蛤蟆先生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蛤蟆先生和苍鹫讨论到了两个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在书中这两个状态最典型的人物就是蛤蟆先生和獾,蛤蟆先生在小的时候就一直顺从某个人,从来就不会与他争辩,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去想着该如何去取悦那个人。而獾则是属于“父母自我状态”中的“挑剔型父母”爱批评别人,很严厉,在之前对于蛤蟆先生做的一些事几乎都是在批评他,这也让蛤蟆先生时常能想起他的父亲。

这样类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比如商场里孩子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躺在地上翻来覆去的引起父母的关注;在工作中因为上司当天的心情不好,你上交的文件刚好就有一个小错误上司就把你叫到办公室里骂你,那在这个时候上司就正处于“挑剔型父母”的状态里,这类情况有很多种,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

游戏是现在人们经常玩的一个活动,在心理学中也有许多游戏,书中写到的大部分类似于角色扮演这类,如“我很可怜”“猜猜我在想什么”“我真不幸”等,比如“我很可怜”他可以随时讲出一大堆让别人觉得他可怜的事,最后可能只记住了那些让他觉得难过悲伤的事,而一直在忽略发生在自己或是身边的美好。在书中的一段里苍鹫就和蛤蟆先生玩了个游戏“猜猜我在想什么”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提问来让蛤蟆先生去理解,并在这些面谈中潜移默化的帮助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状态转化为独立个体。

在这本书中蛤蟆先生的形象与现在生活中的部分人是有相似点的,有时候你可能会遇到困难或是一天天下来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每天像是飘在水里的浮萍,随波逐流,不知道去哪,自己该做什么,但身边总会有一群朋友,在你身旁鼓励着支持着你,帮你一起想办法一起做出行动。只要你想出来,离开现在的困境,找对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就一定会成功。

在这本书的最后,蛤蟆先生骑着自行车放声高歌,很累但也很开心,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有什么困难,只需要你自己调整好心态,明确好目标,就努力去实现完成它。

篇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因原生家庭的原因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通过和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走出了心理阴影,拥抱新生活。

这个故事看似很简单,事实上它包括了太多案例和典型心理活动。首先,我想谈谈蛤蟆为什么会抑郁。在第三章时,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蛤蟆连我的忠告都听不进去,他的健康状况一定十分糟糕的了。”这样一句话不仅可以看出獾性格上有些自大,这幅场景也更像是一个大人在批评孩子。相处模式,朋友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第四章中,在蛤蟆的回忆中,父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这也反应了蛤蟆原生家庭中父亲的严厉,与对他“轻视”的评价。原生家庭,挑剔型的父母,为蛤蟆埋下了一颗抑郁的种子,使蛤蟆处处顺从,处处迎合他人,下意识地以父母行为去左右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蛤蟆,完全成为父母的翻版。

第三,蛤蟆本身原因。从整本书来看,蛤蟆前期一直是小孩子的状态,我们将之称为“儿童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使他的一些感受和客观事实发生了偏差。这也导致在朋友生气时,蛤蟆会下意识讨好,且那可能并不是他的错。当然,状态没有好坏,只看场景,就像情绪和性格一样。

也就是说,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的挑剔,因为朋友指责,因为自身情绪化,蛤蟆怎会不抑郁?当然,我认为自身原因最重要,毕竟心态决定一切嘛!

很庆幸,蛤蟆经历成人自我状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接下来,我想谈谈,咨询过程中我的想法和感受。苍鹭,我们暂且将他称之为智者。智者与蛤蟆的第一次谈话让我记忆犹深。他们只是坐着没有说话,照常理,做为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先入为主,说点什么吗?为什么不呢?我认为,他是想让蛤蟆知道,心理咨询是个自发的过程,想要变好也得是自愿。

第二次谈话,苍鹭帮助蛤蟆打开心中的怨念,蛤蟆说出了那一段不想回忆的往事。其实,抑郁的过程不过就是:坏情绪,压制。坏情绪,压制……这样反复下去,总有一天会抑郁。而智者便是要蛤蟆自己把坏情绪放出来,像气球一样,把气放出。经过第十次谈话后,蛤蟆获得新生,幸福地规划未来。蛤蟆走出来了!蛤蟆终于走出来了!蛤蟆心里充满阳光,哪里还有黑夜呢?

最后,我想说,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因为我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像蛤蟆一样闷闷不乐,可即便如此,我也和蛤蟆一样走了出来。其中,我认为十分关键的一点——自身强大的信念!要相信:我可以,我可以,我一定能走出去!记住:纵使世界再黑暗,心中再痛苦,也要选择微笑,选择快乐,选择自信,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真正能治愈你的,还得是你自己!

篇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而又治愈。蛤蟆先生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在自己的成长环境里,遇到一些考验,让自己越来越迷失了方向,最后变得抑郁了。从前那个诙谐幽默、助人为乐、愿意在各种场合下崭露头角的蛤蟆先生,变得不修边幅、忧郁孤独,完全是一副挫败感的样子。

他的朋友河鼠、鼹鼠还有獾子大哥都非常担心,他们不愿自己的好朋友被心理疾病纠缠,于是帮他联系了苍鹭医生。朋友的关心,让蛤蟆先生无法拒绝,他迫于面子去跟苍鹭医生见面了,然而苍鹭医生并不接受蛤蟆先生的这个被迫的态度,他希望拿出蛤蟆自己的态度。

苍鹭让蛤蟆先生给自己的情绪打分,10分最高,表示心情愉悦,5分居中,表示情绪不好也不坏,蛤蟆在1和2之间给自己做了标记。蛤蟆告诉苍鹭自己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生活过得一团糟,说着说着竟然掩面哭泣起来。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先生把自己的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多年来的忧郁和烦恼一股脑地倾诉出来。

每一次的沟通交流,都能让蛤蟆先生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纠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蛤蟆先生渐渐快乐起来了。他们一共做了十次咨询,最后一次见苍鹭医生,蛤蟆先生给自己的情绪打9分,他说尽管自己已经很开心了,但还是留1分,希望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

蛤蟆先生重新换一个视角看待问题,从父母到朋友,再到自己,他觉得一切都变了,原来所有的不快乐都源于自己的态度。蛤蟆先生已经从忧郁中走出来了,他的那些不堪过去再也不会影响到他的情绪了,他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朋友们为蛤蟆先生庆祝康复,大家举杯共饮,畅想未来,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他们为彼此祝福加油,唱起快乐的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撰写的一本书。这本书用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们作主角,来演绎一个心里忧郁的人去做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版本。这本书被认为是国民级的大众普及版的心理咨询书籍,比起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书籍,任何人都能看懂,而且读起来轻松愉悦不乏味,一气呵成。

做一个能够掌控自己情绪的人,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在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人,还是自己。

读完这本书,我跟随蛤蟆先生的成长与改变,也让自己经历了一场心理疗愈,从孤独到快乐,自己完全可以做到。

本文地址:https://www.csjxz.com/zuoweizaiti/guanhougan/1375958.html

  • 标签: 通用 观后感 蛤蟆 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通用10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观后感(通用10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创世纪写作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7687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