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写作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读后感作文 >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精选6篇)作文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精选6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4.37W 次

篇一: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精选6篇)

在《论语·述而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互乡难与言,童子见……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它的意思是一个童子得到孔子接见,而孔子的其他弟子感到疑惑。这时候孔子便讲别人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许它的干净。我认为孔子在此处更多的是对童子的赞许,时至今日,我仍认为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人。

追溯至三国时期,正当三分天下局势动荡之时,魏蜀吴均求贤若渴,在此环境之下,出现了《孙权劝学》的美传。而他劝学的对象就是曾有着号称“吴下阿蒙”的吕蒙。经孙权一番开导,吕蒙一改往日对兵书的不屑。整日沉溺其中,不出一年,江东便流传出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名句。自此吕蒙在江东步步高升,成为东吴的得力干将,相比吕蒙在蜀汉军营中却坐镇的一位无比狂傲的悍将——关云长。提起关羽,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勇猛与正义的化身。这自然是毫无疑问的,不得不说罗贯中塑造的这个形象正面感太强。掩盖了他部分缺点,关羽在书中有一句经典名言:狂徒,天下英雄闻我名,无不闻风丧胆。首先显而易见,确实不枉称为战神关羽。其次就出问题了,正是因为关羽的狂傲也为他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在关羽的眼中视天下英雄如草芥。在关羽攻打樊城之际,东吴派人夜袭荆州,而关羽不以为然,认为江东鼠辈何有如此谋略?可不久之后,荆襄九郡尽皆落入东吴之手,此次夜袭的将领便是吕蒙。关羽失去大本营后进退两难,实为狼狈,加上自己箭伤未愈只得先撤。四处逃避之下走投无路便有了败走麦城的悲剧,而最后他的首级被东吴一名将领斩下。他的名字唤作吕蒙,吕子明。就是曾被称为吴下阿蒙的那位不起眼的白袍小将。

从关羽的失败和吕蒙的成功不难看出,时刻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与对他人的发展的肯定有多么的重要。在现在这个时代,“躺平”与“摆烂”不会使你感到丝毫的舒适,因为周围的人、事物一切都在迅速地发展进步着。适应与居安思危才应该是我们的代名词。

早在几千年前,华夏祖先已经有了如此具实际意义的前卫思想。我们更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万物。

篇二: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在《论语·雍也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孔门弟子,而在《述而篇》中,我们则见到了孔子的一言一行,了解了孔子的待人接物之道,对圣人的思想光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身为师者,孔子对于教导学生有着自己的见解。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孔子的教育方式。到思索而不得,欲说不能言的时候再去开导学生,一来在疑难处指点适时启发,收效最大。经过苦苦思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只差最后一步来掌握其中精要,而不经思索便学其意,则只学到了“文意”而不能真正参悟。第二,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求而不得之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完全激发,会更积极地寻求真理,探寻真相。相反,若没有苦思不得,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只被“灌输”而不能真正有所获。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显然,虽然孔子生在二十多年前,但他已经认识到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今日看来,全世界都倡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做法是很平常的。而在千年以前,中华大地尚是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没有污染之时,能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谓是跨时代的思想,是具有预见性的。而从简单的取鱼、射鸟这一做法,我们也不难窥见更多。或许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孔子都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贯彻其中。顺应自然,不超出限度,行中庸之道,是孔子的生态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宁可清贫,不取不义之财,是孔子的处世之道。世人皆爱名利,而孔子在纷乱的俗世,却能端坐其中泰然处之,坚守心中的正义。耐于清贫,乐于困苦,也是孔子为了正义而付出的努力。贫苦不好受,给人带来了身体上的折磨与煎熬,但坚守正义,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在孔子看来,精神之“乐”,是远大于物质享受的,践行道义,是他毕生的追求。

谦虚好学,进退有礼。孔子的为人处世是十分值得我们深入钻研,并时刻践行的。圣人难为,但学习孔子的优秀品质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篇三: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思想贯穿人们的心中,求富贵成为人们人生的至高追求,有人为此而努力奋斗,但亦有人为此丧失本心,“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思想日益严重。因此,明正富贵观和个人思想极其重要。读论语《述而篇》,给我们极大启迪,引人深思。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贵是得由我们个人的劳动来获得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凡是由个人辛勤劳动获得的财富,皆是值得尊敬的。求富之法不外乎劳心与劳力,无论哪种,只要合乎义,便无需介怀贵贱之分。而在社会上许多人不尊重服务员、清洁工人,认为他们是“卑贱”的职业工作者,自然不会尊重他们的求富之法,这种人必然是心胸狭窄,其富贵观偏离正轨,而其富贵之路必坎坷万千。只有树立正确的富贵观,尊重每一种辛勤付出的求富之法,并去践行它,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富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求得富贵的方式应是合乎道义的,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财富,我们要将它看做浮云一样,用劳动、智慧、努力、汗水收获的财富才是真真切切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才能拥有的心安理得,活得轻松自由。而用欺诈、违法行为获得的不义之财,有一天终究会消失,你也将会被绳之以法。疫情期间,有不法商家哄抬物价,假冒口罩发“国难财”,其下场终究是被法律制裁,毁了身家,丢了财富。亦有明星,不守“艺德”,偷税漏税取大量不义之财,结果被一一查清,名声俱损,星途坎坷。由此可见,唯有凭义而得,才能真正拥有富贵。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如果拥有富贵后就骄傲自满,奢靡浪费便是失德之举。“毁掉一个人的不是弱小和无知,而是傲慢”,如果因金钱迷失自我,那么富贵又有什么意义?反观省检朴素也并非寒碜,富而不显,亦是坚守其初心。袁隆平院士一生科研成果无数,专利奖金厚重,若他收下便是甩世界首富几条街,但他几乎放弃了理所应当的富贵,放弃了财富万贯的生活,做到了节俭朴素,无意奢华。若俭能保守初心,则我宁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求富贵乃人之常理,但拥有真正的富贵观才是富之根本,我们应始终树立正确的富贵观,正自己的思想,方求得真富贵。

篇四: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论语》里记载的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可以看作是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与弟子的漫谈,其中偶尔点缀着几句隽永的警语。述而篇第七,也是论语中经常被人们引用的一章,其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更立体的描述,使我们对孔子做学问、做事的态度和待人接物的准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于做学问,孔子一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他认为:“文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就书本上的知识,有说,孔子说自己大概和别人差不多,但是身体力行地做一位君子,他还没有做到。我们从此看到孔子的谦和,这种做学问的态度,非常平实,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态度。“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从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是对孔子为学境界最贴切的描述,他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因为获得知识而内心感到满足,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是吾辈学习的榜样。那我们应该怎样进德修业呢?“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在学习之前,我们应该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指明我们前行的方向,为我们提供前行的力量。在学习中,用德来约束自己,作为发展的立足点。用仁来鞭策自己,作为根本。最后熟练地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游憩于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对于做人,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申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他提倡安贫乐道,认为贫苦的生活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是乐在其中的。同时他还提出,不义的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一样,他是不会追求的。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一个人与什么人交往,就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品性。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不愿与鲁莽冒失的人共事,他要找的共事人一定是遇事谨慎小心而且善于谋划的人。这也正是孔子做事的态度。

“人洁己以进,不保其往也。”体出孔子和善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尽管互乡这个地方交通闭塞保守,很难打交道,但孔子还是接见了互乡的一个童子,不拘泥于别人过去的过失,而是对有进取之心的人加以鼓励,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通过这一章的详细学习,孔子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明朗,立体。一个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夫子形象跃然纸上,让我明了许多终身受用的道理。

夫子之风,流芳千古!

篇五: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漫步在论语大道之中,我听见一位位贤人穿过亘古的时间,以永恒的神念再现古老的智慧与哲思。我看见一位位巨人屹立在思想的高峰,给人点化心中的迷雾。追随他们虚幻的背影,我看见他们通往大道的密钥。一枚是谦卑,一枚是独省,最后一枚是心灵。而他们走向的乃是儒家大道——中庸之道。

你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否定性的智慧。只有谦卑,才能走出自我的偏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师说》里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27岁时,向郯国国君学习古代典章制度。他甚至向七岁的儿童求教。“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正因为孔子学无常师,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方成大家。只有谦卑,才能让我们做到自由而不放纵,独立而不狂狷,尽责而不懈怠。

要进行独省,只有在独自省察中,你才会听到来自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的许多话看似在自言自语,其中都是一遍又一遍的追问自己,“何有于我哉?”只有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一遍一遍地审视中炼化杂质,保留精华,我们才能无限地接近我们内心那个完美的自己,那个为之一生而奋斗的自己。

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从来都不遥远,它就在我们心灵之中。心中有仁,我要他来,他自然就会来。用良知去驾驭我们之所学,而不要因所学而蒙蔽了良知。心灵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无论在顺境还是困境,都能彰显人性的光辉,克服人性的幽暗。心之所向,道之所往。顺从内心良知的召唤才能做一个真实的人,真正的人。

中庸之道。中,是中间值;庸,是寻常态。如果说前面三把密钥让我们打开了大道之门,那么迎接而来的就是中庸,一种思维选择。事无绝对,人无完人。世界并非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我们往往都是在错误中选择,而真理往往就在两者之间。此为中。而寻常态也就是普遍的延续态。正是这普通的常态,与时间为伍,长久延续,无边无疆。此为庸。中庸之道,参悟真理,看穿天地。

《论语》是意蕴的一笔,《论语》是一路的行歌,引我们走向那浩瀚的天地长歌。

篇六: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曾经尤其喜爱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其中《生命的化妆》一文阐释了化妆的三重境界:面容、精神、生命。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兰芝的确美矣,临别前,上严妆,以饱满姿态遣归。子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符合一种中庸之道——折中调和,诚然,一个不重外表整洁之人可能也疏于内心吧!通常我们讲上位者是怎样的存在呢?严肃吗?非也,凭余见知:面容祥和,姿态怡然,威严微露,笑意春风。如此才是真正的城府野心家,令人窥视不得,却忤逆不得,会无端生出几丝敬畏。好似画上了蛾眉以宝钿镶之,正式而宜然,。在让仪容得当的同时,举止仪然,亦是增彩之妙,及以笑侍人。

此为面容之妆。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苏子瞻的生活情趣便是此,即使再贫苦,也要为心灵寻一片净土。宋朝流行哪四般雅事?点茶、插花、焚香、挂画。文人气颇重的宋代是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时代。从服饰襦裙来看,也透出了一股精神上的灵气。正如子曰:“子在其闻勺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夫子谈道:欣赏音乐到了不知肉味的地步,即使超越人的基本物欲的精神境界。无需饮食,便可饱腹。常有人言:仙人只需静坐就可达到饱食的境界,正因为心中丰满,或许才无饥吧!大国工匠细致到常人所不能,就是因为深入精神之中,让所做之物有了灵魂,从而臻于佳境,再难忘返。夫子与《文王操》也是如此,或许那时也只剩下了流水淙淙,泉声越越了。明确一点,只有具备一定物质基础,才可追求精神充裕。

此为精神之妆。

“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木心如是道。在我看来,探求生命的价值,为之不懈奋斗才是真正的化妆。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之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夫子在生命的尺度上,如此追寻了15年,致力于传播思想,教化众人,架着木车“累累若丧家之狗”也在所不惜。《论语》云:“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夫子在家闲居整齐,和乐舒展,有人认为“申”是指人的精神的无限伸展状态。而“夭”是人的生命和身体坦荡自由的状态,先“申”后“夭”就是精神与生命的层垒之分。我认为,“精神”是热爱生活,而“生命”则是热爱生命中的光华与屈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最终化于大浪中,不喜亦不惧,用普罗米修斯的火种点燃热爱,拥抱阳光。

此为生命之妆。

《述而篇》予我良多,尤是“为生命化妆”。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本文地址:https://www.csjxz.com/zuoweizaiti/duhougan/1339082.html

  • 标签: 读后感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论语述而篇读后感(精选6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论语述而篇读后感(精选6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创世纪写作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7687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