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写作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乡愁的味道征文(精选12篇)作文

乡愁的味道征文(精选12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4.3W 次

篇一:乡愁的味道征文

乡愁的味道征文(精选12篇)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题记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人笔下的除夕洋溢着古朴欢快的情绪。时隔千年,物是人非。跨过朝代更替后,除夕仍然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散发着专属的古老气息。大年三十夜,我看着车窗外连成龙形的灯笼,不禁叹息:“也许,今年我得错过除夕了。”

过了今夜,就是真正的2018年了——尽管阳历早就到了二月份!距离姐姐的高考只剩小半年时间。这是关乎前途的一次大考,爸妈自然不敢怠慢。各种补习班、冲刺班将寒假填满,于是回家的日期便一拖再拖,最终定在了二月十五号——大年三十早上。尽管对日期不满,我也无力反驳——一切以姐姐高考为重!

路上没怎么堵车,或者说根本没看到几辆车。春节高峰期是农历二十五到二十八,那几天就是坐地铁都很容易在布吉站被挤下去。开车就别想出深圳,高速路上车速跟龟速差不多。现在的畅通在我的预料之中,毕竟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会选择在除夕回家?

车道两旁的绿化带从四季常青的灌木丛逐渐变成光秃秃的白杨树。空中的火球也从头顶缓缓下沉到地平线。夕阳西下,将半边天空渲染成赤金色,显得恢弘壮丽。空中漂浮的几缕云彩像是被那火盘点燃一般,绽放出奇异的火晶色,为这落日美景更添几分色彩。

我们却无心欣赏这一幕。夕阳西下,对我们来说只意味着时间的流逝。汽车导航至少提醒了十多声“您已超速,请减速慢行。”,车速表的指针却没有从一百二十码的数字上退下来过。爸爸没有减速的意思,继续在没有摄像头的路段狂踩油门。天渐渐黑了,我始终没有找到那个写有“湖北人民欢迎您”的路牌。看着车外零零散散的烟花灯笼,心里越发地焦急:今年不会赶不到了吧?

七点、七点半、八点。春晚开播了。高速路上信号不好,连不了网络。孤寂的路途中,谁也没有开口。光秃秃的枝丫上悬挂着稀疏的星星,以它洒下的点点星光照亮游子归家的路。耐不住失望和困倦,眼皮便不知不觉地黏住了。沉沉的一觉,梦到了故乡。

不安稳的梦境中闯入长串鞭炮的声音,逼我离开那个假想的家乡。满不情愿地睁开双眼,顿时被眼前的一切惊的睡意全无。烟花照耀下的老屋矗立在面前,隐约能看见门前两道苍老的身影。恍恍惚惚地被姐姐推进门,桌上的年夜饭显然刚做不久,在寒冷的冬夜散发出温热的气息。奶奶一边盛饭一边唠叨着家长里短,爷爷则搬出一架长梯开始贴对联。门外寒风凛冽,屋内却洋溢着温馨的亲情。

“爷爷,有电视吗,春晚应该还在播放吧?”姐姐问道。“这儿还没有安电视,不然你们就可以解解闷了。”爷爷似乎有点手足无措,“这里信号也不太好……”“无妨。”我笑着回答了他的担忧,“第一次回村里过年,体会一次真正的年也不错。”看了看爷爷缓和下来的脸色,还是将下半句话吞了回去。

逃离了城市的钢铁森林,一家人能围坐在炭火前闲聊着这一年的点滴。对我来说,比电视网络重要的太多太多。回来,有你们在,便够了!

晴朗的夜空中,星星悄然洒下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我家的老屋,也照亮了我的那份悠悠的乡愁。

篇二:乡愁的味道征文

乡愁是岜沙村人口中对祖先的敬畏,是鹏城村人心中的忧天下担道义,也是凤山村人行为上的诗书传家,在我看来,乡愁便是三明本地人对饮食文化的热爱与眷念。

早在冬至时节,大人们就开始为端午节作准备了,只是为了酿造一种红米酒-北山红。早已浸泡了十二个小时的糯米,一层层铺垫在蒸笼中,还需是有层次的,否则就乱了传承下来规矩,也破坏了口感,待米蒸软后,用簸箕晾干置冷。还需打理一下酿造的瓷缸,姑姑将它们从储物间里取出,仔细清洗着每一块壁沿,又拿去后院暴晒几日,这前奏就算是完成了。

正式的战役才刚刚打响,在缸底放上糯米,再倒入10斤的酒曲,在挑出些木浆纸加以覆盖,随之就是四个月漫长的等待。

正是有了这些微生物的萌动,才得以酿造好酒,不觉间,燕儿又飞回姑姑家的房檐筑巢了,酿造的时间也止了,但这酒仍不能饮用,还需将水柞出来,支一口大锅将其煮开,加入些枸杞、当归、党参、冰糖等调料。还需再置于缸中,黄泥巴封口,要想喝上真正的美味,还需再等待些时日。此时姑姑接到了她厦门同学的电话,开门见山,正是为了讨要些红米酒,为自己即将生产的女儿坐月子用:“诶,现在虽然身处这样的大城市,但去哪儿都买不到家乡这样这么好的米酒啊,女儿人生中这么重要的事,还是得用这米酒才比较靠谱。”这可让电话这头的姑姑犯了难,现今的快递也不能投递液体,想给远在她乡的人送去,谈何容易。电话那头又说“我会亲自下来拿的,为了这酒,为了女儿,特别跑一趟也值得的,也能顺便看看你们。”说罢便与姑姑约定了时间。

农历七八月,正是做芋饺的日子。待芋子被剥去了外衣,放进锅里,需小火煮上些时候,拿筷子一刺,便悄然化开了,还得加木薯粉,变成了可以制作的芋饺皮,还得要些心灵手巧的创造,极丑陋的芋子,如些倒腾,便化腐朽为神奇,淡淡的紫白色,层层叠叠地卧倒在盆里。看着就激起了几分食欲。

真正的创造才刚刚开始,芋饺作为本地特有的创造,与水饺的馅料有几分相同,却仍有许多独创之处,做法更是各有千秋。芋饺讲究将馅料填入皮内后,需用手指顶住一边,将另两边往里拉,三条边在中心交汇,往上看像似一个个人字形,这才是最讲究的包法。出锅后的芋饺,皮显得有几分透明,盛在碗里宛如一块晶莹剔透的和田玉,赶忙将芋饺塞进嘴里,香浓的笋香萦绕在嘴间,带点儿肥的肉更是显得有嚼劲,不一会儿,便只剩盆底了。

本地人逢年过节,总是热衷于喝上几口北山红,总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莫大的喜悦与解脱。就着出锅后的芋饺,皮显得有几分透明,盛在碗里宛如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和田玉,赶忙将芋饺塞进嘴里,香浓的笋香萦绕在嘴间,带点儿肥的肉更是显得有嚼劲,不一会儿,便只剩盆底了。多少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到家乡,总是盼望着家人团聚之时能围坐在桌边,享用上这样一顿化解了担负已久的乡愁的家乡美味。

经久流传的家乡味道,在游子们未来的漂泊生活中,也许仍然会勾起一股淡淡的乡愁,这不仅是家乡味道深厚底蕴的内在流露,更是游子们对乡土的深深热爱与眷念,正如所言“这一切都构成人们不能释怀,想起来就备感温暖和疼痛的心灵归属。”

篇三:乡愁的味道征文

“爸妈,我明天考完试就回去。”我毫不掩饰自己的欣喜,一打通电话就喊出了这句话,一段普通却又充满温暖的对话也就这样展开。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对家乡的思念,也全都寄托在那一张薄薄的车票中。

“咱们几号才放假啊?”距离放假还有好久,这句话也成了同学们日常聊天必聊话题的开场语。“你打算几号回家啊?”“你车票买了吗?”“买了,知道放假时间后就买了。”距离放假剩将近一周,同学们聊天总少不了这两句话。每句话,都饱含着他们每个人对家的思念。每每听到这里,我也会想起我的家乡,一个距离学校只有四十公里却仍能让我十分挂念的地方。

“爸妈,我明天考完试就回去。”“好,我明天下班就去接你吧。”爸爸在电话那头回应道。“你想吃啥我明天去买,给你做。”每次放假回家前,妈妈都会问这句话。“吃我平常回去时你给我做的就行。”“好,那我明天早点儿去买,买新鲜的,这么晚了,睡吧,明天还考试。”妈妈一向温柔,说话语气平和,可我还是能听出她话语之间掩饰不住的喜悦。一段对话结束,伴着对家的思念,我一夜好梦,不知电话那头的父母又是怎样的。

回到家,第一个晚上父母当然不舍得让我做饭,爸爸做了我喜欢吃的菜,终于回到家我十分高兴,我觉得自己比平时多吃了好多,爸妈总说我吃得少,让我多吃菜。“尝尝这个羊肉,我今天新学的做法。”还没等我开始夹,爸爸就把菜夹到了我碗里。第一顿晚饭结束,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一份食材普通的萝卜白菜。

第二天晚上,我做好了饭菜,等爸妈下班回来。“这菜,怎么跟我昨天吃的味道差了这么多?明明就是简单的肉炒萝卜白菜,步骤没错啊。”我在心里暗暗疑惑。我做的菜确实没什么味道,不怎么好吃,但爸妈从来没嫌弃过,有时候还会夸我,小孩子的快乐,大概也就这么简单了吧。

我钻了牛角尖,想学着做好那道简单的萝卜白菜。“倒油,放肉。”我拿着勺子艰难的想把粘在一起的肉弄散。“不用弄,自己会散,盖上锅盖,火关小,等一分钟。”爸爸在身后指导着我“好了,翻炒一下,再盖上锅盖等一分钟,之后看看哪里没有煎好,翻一下。”“好了,爸,下面的我都知道了,你先出去吃饭吧,菜马上就好。”我略微有些骄傲的对爸爸说到。过了一会儿,“添水,盖上锅盖,火关小,一会儿放白菜也是这个步骤。”爸爸突然在后面来了这么一句,我手忙脚乱的照做着。爸爸又端着碗慢悠悠的出去了。

家的味道,在我看来,就藏在那一盘普通的萝卜白菜里,藏在爸爸来厨房看我时端的那一碗饭里,藏在爸爸耐心教我的一字一句中,也藏在父母对我的一句夸赞中。

回家那天,我坐在车上,想到的不是和朋友去哪里玩,和谁玩,而是该怎么多陪陪父母。在学校,有时好几天没和爸妈打电话,我还清晰的记得,爸爸那天说的那句“爸妈想你了。”我想多陪陪他们,想让他们在外劳累一天后,回到家就可以坐下休息,想让他们在下班回到家后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生就是旅途,不管我们漂到哪里,就算再远,也想在回家之时,看到家里的灯依旧亮着,温暖的灯光也仍会穿破重重黑暗,直抵你的心灵深处。

篇四:乡愁的味道征文

每个人都有乡愁,可能相似,又或许大有不同。余光中的《乡愁》是对于祖国大陆的绵绵怀念;《月夜忆舍弟》中,杜甫的乡愁是对亲人家庭的思念;然而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则是对故乡的念想。然而我的乡愁,可能还没来,又或许这种感受,只有长大后才知道。

家,有“大家”有“小家”有“老家”,华夏历史五千余载,对于“家”的概念更是数不胜数。在我认为,“大家”是国家,在一片国土之上,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老家”是远方的家,一座城,一片乡,一个小村落,都可以说是老家,那里是父母出生的地方。“小家”是家庭,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家人围坐起来的温暖亲切感。

对于爸爸的老家,回去的次数屈指可数,上一次回去还是五岁那年,对于那里的印象只有山山水水和一座小亭子,不过现在回忆起来,那座小亭子好像就是老房子旁某个公园里的,给老人小孩歇息的地方,至于说为什么会给我留下如此深的印象,这我可能也说不清楚,可能也是一种缘分吧。爸爸的老家在贵州都匀,那里放眼望去都是山,可能有点“环滁皆山也”那种味道。都匀是个小城市,那里的人们依山傍水,每天生活的都很自在,那里应该也很适合养老生活。爷爷奶奶前段时间回老家去,每天都能看到爷爷在朋友圈分享每天的运动和都匀景色,感觉很舒服惬意。最近热点人物孟晚舟和她的爸爸任正非都是都匀人,和爸爸爷爷都是校友,我作为一个可能都匀血统不是很深的人也可以小小的骄傲一下。

妈妈的老家,相对于更熟悉些,不过每一次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妈妈说她那时候澄海还是个市,广东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福利,所以她那时候接触的很多都相较于内地很先进。现在的澄海变成了个区,澄海区,听起来等级弱了些,但大体的味道没变。那里的人一个个都很有经商头脑,有些走出去的人可以干翻大事业,留在澄海的人生活也不差,一家生很多的孩子,孩子去上学,爸妈就去经营自己的小店,老人可以和街坊们下下棋,聊聊天,也很舒服。那里的住宅楼长得都很像,高高的,看起来都有二十来层那么高,都是近几年建起来的。澄海的高楼如果不是深棕色的,那就是卡其色的,很像一个厂家设计出来的。写字楼,办公楼这种东西,我可以说基本没有,起码我这几次回去看都是寥寥无几。路边除了高层的住宅楼,还有的就是平层,那些都是店铺。那里的店铺感觉如出一辙,在那里生活的人好像就是把生活放在第一位,工作就是开店看店这种事,能列到前三位不错了。在澄海街边,长长就看到每家店门口几把躺椅,几个中年人躺在上面,说着外地人很难听懂的潮汕话,畅聊着,自在得很。相比于在高楼大厦间过着人挤人的繁忙生活,他们好像更懂得享受和热爱生活。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在未来的某一时段去过过这样的生活,应该别有一番滋味,放慢节奏,好好享受生活,吃遍澄海大街小巷所有的美食。

爸爸的老家依山,妈妈的老家傍水,然而我的——家,就是这高楼林立,繁忙的北京。如果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那里的节奏也就慢慢习惯了,有时换一个地方,反倒不适应了。

前几天看林清玄在《温一壶月光下酒》里写了一句话“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这种愁绪,我想我一个十四五岁的学生,还没法解释的清楚,可能只有在未来,体验了才知道。

篇五:乡愁的味道征文

乡愁,这一绵延千古的情感早已在多少游子的反复吟咏下与那些传世名篇一同融入了中国文化,成了历代中国人常有的一种情怀。但这种思乡伤神的情怀绝不是说中国人天性软弱,因为这种在空间和时间面前的易伤背后是撑起了中国五千年历史一角的家国情怀。

空间上的距离和时间的推移仅是勾起乡愁的外界推力,其根源是人对于家乡的眷恋。若再深究则落在一个“家”字,家乡之所以能成为游子魂牵的家乡,绝不是简单的因为家乡是你的出生地,主要的是因为家乡承载了太多太多关于家的美好回忆。中国人心中似乎是天生存有着一角会在真情面前无比柔软,即便是再罪恶滔天之徒也能在亲情面前滚鞍落马,立地成佛。正是这种柔软让中国人对家格外的依恋,对亲情有着难以割舍的牵挂,而这也就成了游子在外飘零时的羁绊,也因此有了安居乐业的幸福和背井离乡的悲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前的密密缝织教游子如何不想家?离家愈远,离得愈久,这份愁思便郁积得越深,平常或因年少志远不得觉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般的意气风发,离家闯荡,但身形稍一放松,不经意间,一棵树,一轮月,或只是一张陌生人的脸,撞入了你的眼帘,撞得你神晃情迷,至此,所见忽成了记忆中曾那般熟悉的人事,眼角湿润,喉咙哽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即使是潇洒如李白,怕也再难掩自己的心在亲情面前是那般柔软。

至于那些失意的迁客骚人,乡愁于他们则更为沉重悲痛。为着理想和事业,孤身外出漂泊,但与亲人故友一别多年后却未成大事,这种现实的无情,时间带来的思念及其背后的青春流逝,说是乡愁淡淡二字,其沉积的是怎样一种愧对亲友,辜负光阴,愤恨现实的断肠之痛。人落入此境,一枯藤落叶便可今人仰面哀叹。

尽管如此,我想,这种物喜己悲的乡愁于游子不仅是羁绊,是包袱,还是一种证明,证明他志向远大,信念坚定,即便要痛别亲友,忍受孤独,也愿去追求梦想,成就事业;证明他勇敢坚韧,敢于一人面对旅途中将至的种种困难,即便受尽挫折,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证明他心怀柔软,即便时间流逝,前路漫漫,也不忘回望起始之地。同样的,乡愁还是一种力量,鞭策你继续前行。即使空心闻笛,烂柯还乡,处境再如何潦倒,为了不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终,你也会起身继续前行,即使衣着狼狈,神形憔悴。其实游子也好,异客也罢,都只是最初的那个孩子,那个渴望父母的温暖怀抱的孩子,执拗地想在父母面前保持一点骄傲。

中华民族是与生具有家国情怀的,爱家,爱国仿成天性。无论哪个时代,中国都不乏爱国之士,尤是逢乱世时,文人笔下的乡愁都是与国恨分不开的。人于家,家于国,家国命运相连,国有难,家则难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时乡愁,国恨糅杂于诗文,也郁结于心。“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个人的眷恋与愁思便上升为对全天下的担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境界愈高,乃从小家挣脱为“家天下“。

乡愁,二字太简,承载的却太多,作为个人的,民族的情感,跨越了数千年,贯穿了多少兵荒马乱,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刺痛着游子的柔弱之处,策着游子含泪前行,袒露着照耀千古的家天下的情怀。

在外失意的游子啊,何不背负着乡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篇六:乡愁的味道征文

乡愁,是奶奶地里一垄垄的青菜;乡愁,是奶奶眼里不变的守望。

——题记

再回故乡。随父母再回我那偏僻的乡村。

我踟蹰在熟悉又陌生的村道上——

盛满光辉的悠长小道,秋风肆意席卷,高大的苇丛呼啦啦响着,生生扯落一地寂寥,也扯开我满腔的忧伤。

二叔家的厢房屋瓦被猫踏坏了不少,已经很久了,屋子里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据说二叔总是忙,一直没有回来修葺一下;村里的二层楼小学,墙头铺满了野草;窗子里曾经的稚嫩郎朗读书声,深埋在我的记忆深处,操场上一片杂草肆无忌惮地生长着。突然,一只长尾鹊儿,从草间直窜向深林里去了。

此刻,悲凉,填满了我的双眼。

农村里只剩下几亩菜地随意嫩绿着,再无其他生机。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田里忙碌着,期盼着,希望在村口的尽头能望见儿孙回来的身影。一听到进村道上人们大声言语,他们总会停下忙碌,把锄头深深锄进肥沃的土地里,直起老腰,凝望许久,像田野里的稻草人,瞧瞧望望,“是不是哪家孩子回来了?”

那往往是奢望。

“得,你们这就要回城了,我下地里摘些新鲜的蔬菜,让你们带回去吧。”奶奶的田地在竹林边上。用粗细一致的竹条子串起来,覆上网格子,将偌大的菜地抱在怀中。菜是不多的,只三四垄花菜,五六垄上海青罢了。

奶奶撸起袖子,折起裤脚,穿着宽厚肥大的雨靴踩进泥里。蹒跚地走到田边,慢慢探下身去,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去摘取田埂边结得最盛的那一朵,用刀子砍下,干脆利落。

这田地里也曾经有我稚嫩的足迹啊,我的脑子里浮现出小时候和伙伴们奔跑跳跃在田间的种种模糊影像。

“这会儿什么时候回来?”奶奶询问着。

“不清楚。”

我兀自用手临摹着竹条上红锈斑斑的铁丝,顺势向下,沿着竹条上开裂的疤痕。竹节处扯开一小块伤口,赤裸地暴露竹心,霉斑遍布。蓦地,透过栏缝,对上了奶奶复杂的双眸。

瞳孔上点染了太阳光,原本布满血丝的双眸顷刻间充满光彩,期待的落空又使她黯然神伤,只木讷地低下头。“哦,这样啊!”蹲下摘除旁边不要的蔫得发黄的叶子。

我的心骤然一紧。

“应该下周吧,或者下下周……”我想说些安慰奶奶的话,却觉得越说越别扭。

“好,好好!”连说了几遍好,奶奶的眼里又现出了光芒,夹杂着“咯咯咯”的笑声。

些许阳光穿透云层,普降光辉,奶奶的影子烙印在田地里,坑坑洼洼,阴影下是她的青菜。竹栅栏落下一串破碎的孤独影子。

“有空时会去找赵婆婆打打牌,人家也是一个人嘞,哦对,还有黄婆……”我瞧瞧四下,田地间亦不乏劳作的老人,不少的就与老伴相依为命,和一群家禽,一条狗。

“走吧。”我惦着脚为奶奶擦去豆粒大的汗珠,两人相视一笑。暖风恰逢其时,悠悠地迎面扑来,撞在脸上,穿过竹林,充盈整个村子,落在奶奶的影子上。影子啊,根深蒂固,就像奶奶扎根这片黑土地,吹不散的。

“走喽。”坐上车,与奶奶挥手告别。门前是她,也只有她,倚着门面,高挥着手,我真切地看到了奶奶那落寂的神情,我的心儿颤了一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汽车越走越远了,农村也与我挥手作别。奶奶的守望裹挟着暖风,一齐深埋在这片土地之中。

清冷萧条的农村啊,暖风吹拂之时,你会沿着记忆中乡愁的印迹重生吗?

篇七:乡愁的味道征文

“我们都是小孩子,偶然在海舟上遇见了。谈笑的资料穷了之后,索然的对坐,无言的各起了乡愁。”这是冰心的乡愁,她用“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笔调,代替了无数游子的思乡情怀。而对于离家求学的孩子,谁没有一缕两缕,挥之不去的乡愁呢?

万里秦城,飘香里耶。一弯江水,一碗小吃,一条石板路,一座八面山、一块秦简,是我满满的乡愁!

一湾江水,系着里耶人民的万腔情怀。

那绿带似的水啊,传承了里耶人的文化精髓!那盘龙似的水啊,飞舞着里耶人的一腔热血!那翡翠似的水啊,蕴育了多少人的情思!那一块一块巨石啊,堆积起了里耶人坚不可摧的后盾!

里耶的河堤,是茶余饭后散步的闲暇场所,一颗颗小石子铺成了一条蜿蜒大道,赤足走在碎石路上,清风拂过你的面颊,不远处传来孩童银铃般的笑声,老人三五一群的聚在一块摇着蒲扇,端着茶壶,热烈的讨论着谁家的儿子看上了哪家的姑娘;哪家的小孩又考上了大学,谈话声还不时夹杂着一串串爽朗的笑声。

一碗小吃,怀揣着里耶文化的古韵。米豆腐、油粑粑、马打滚等一系列的小吃,哪个不勾起游子丝丝缕缕的乡愁呢?不妨设想一下,离开家乡,在外饱受风霜,身心疲惫的游子,偶然尝到来自家乡的小吃,难道还不足已慰藉孤独的心灵吗?吃下去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儿时的童真梦幻,谁的内心不波涛翻涌?谁的思绪不心潮澎湃?

一条石板,堆砌了里耶老街的古朴气息。青石板路,上面也许布满青苔,更为那韵味增添了些许魅力。瞧!那两边的商铺,商品琳琅满目,有些是现代的新鲜玩意,而有些则是里耶的古韵风情物品。

最是在下雨天,那剔透的雨珠栖息在那青石板上,顶真有种大诗人岑参笔下“散入珠帘湿罗幕”的意境呢!还有那一个个俏皮的里耶女孩,打着小竹伞,穿着小雨靴,也顶真有种朦胧的“江南水乡”的感觉呢!

一座山峰,绵延了几辈人的至亲乡愁。八面山,高耸于里耶,一座睡美人山峰,使人不得不默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八面山山顶的傍晚时分,那红日如一位迟暮的长者,云云的呼出一丝叹息,那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太阳啊!胭脂般的涂抹在半空,把青山的轮廓朦朦胧胧地勾画出来,山丘在夕阳映照下仿佛涂上了一层金粉,显得格外瑰丽。那凤凰展翅般的云彩托着那一轮即将落幕的残阳,是那么的富丽堂皇,美不胜收,是那么的让人惊叹!

静默中的八面山,宛如一位安详的慈母,生生世世的守护着自己的儿女。在每一个谧谧的夜晚,还可以听到她那若有若无的呼吸声呢!它是一首悲壮的老歌,放浪开怀的歌喉萦绕在天地的尽头!它是荡漾着如歌的岁月!它是一幅古老的油画,用瑰丽辉煌的色彩,透着绵延无尽的凄美,充溢着火红的年华!

一块秦简,记叙了秦朝统一中华的光辉岁月。两千多年的沉睡、两千多年的期盼,三万六千多枚竹片像喷薄的朝阳,掘出历史的水面。从此,里耶与秦简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里耶因秦简而闻名,秦简因里耶而惊世!专家更以“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的赞美之词称颂里耶!

啊!美丽的里耶!那滔滔的江水啊,是我对你无尽的眷恋!那让人生津的小吃啊,是我对您永恒的牵挂!那墨青的石板啊,是我对您亘古的思念!那高耸的山峰啊,是我对您经年的遥念!还有那古朴的秦简啊,是我对您永远的依恋!

篇八:乡愁的味道征文

仔细品味着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我不禁怀念起了老家,不禁想起了爷爷那慈祥的面孔,一行热泪从脸上划过,那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在四年前一个凉爽的秋季……

那个秋天的雨季似乎特别漫长。早上,雨肆意地下着,风尽情地刮着,天上乌云笼罩,豆大的雨珠拍打在那来来往往的车顶、雨伞、雨衣上,有着独具一格的美。

不知何时,外面的雨下得愈发的大了,打在地上,啪啪作响。风怒刮着窗户,发出呜呜声,秋天的气息更深了,即使待在屋内仍能感觉到几丝寒冷。爸爸妈妈似乎总是很忙,又留我一人在家。我蜷缩在被窝里,动都懒得动一下。

雨终于停了,乌云逐渐散去,太阳露面了。我来到爷爷家对面,可是面前的桥已被淹没,只露出了那一点点的轮廓。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爷爷缓缓地从对面走了过来,温和地说:“来,骑在我背上,我背你过去。”我不由得一愣,看着爷爷并不高大的身影和早已斑白的鬓发,我不知道这是否合适,所以我并没有上去,可是爷爷硬是把我给背了起来。

我伏在爷爷的背上,感受着他并不十分有力却坚毅的步伐,他走得很慢很慢,呼出的气流与寒风交织在一起。才走几步,已然是气喘吁吁了。一座十几米的桥,仿佛走了很久很久,那一刻,我的世界变得是如此的温暖。

水漫过了爷爷的小腿,他喘着粗气,艰难地将我背过了河。面对早已准备好的热乎乎的饭菜,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辛酸,我潸然泪下。

爷爷的身体本就不好,前几年精神状态更是一日不如一日,经常连一些最熟悉的人和事都难以记清。

又有一次,妈妈去了别的地方,我的中饭又没有着落。于是,奶奶特意给我准备了一份午餐。

中午时分,爷爷提着一个饭盒,满脸呆滞,目光空洞,一步一步蹒跚地走进了校园。我也刚好走到操场,撞见了爷爷,可爷爷竟然完全不理我,径直从我身旁走了过去,我心里闪过一丝丝的失落。

我连忙叫住了爷爷:“爷爷,您去哪儿呀?”爷爷茫然地回头答道:“给我孙子送饭去。”我说:“我就是你孙子呀,您怎么了?”“哦!是你呀。”“来,这是爷爷给你带的中饭。”说着,爷爷用颤巍巍的双手递过了那还冒着热气的饭盒。我至今记得那双手:布满如蚯蚓般爬行的静脉的手背,如橘皮般粗糙的皮肤,常年劳作留下的老茧裂开了口子。这是双饱经风霜的手。它曾犁过地,割过稻,插过秧……撑起过一个家,并且给过我许多的抚摸与温暖。

看着爷爷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校门外。我仍站在教室的走廊上,不忍移开焦灼的目光。我心里砰砰直跳,这是怎么了?是害怕他不认识路吗?是担心他会被别人拐去吗?是后悔没有送他出校门吗?

就这样,爷爷拖着他的病体,不知为我送了多少次饭菜,不知来接过我多少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爷爷的身体终究还是垮了,中风严重,右半边身体瘫痪了,在当地人眼里,爷爷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可我总以为爷爷能活到一百多岁,在人们阵阵的议论声中,我的眼泪又落了下来,而这一次的眼泪不再热了……

爷爷不知疼爱了我多少年,而我却未曾回报过爷爷。小时候,我最爱亲近的是爷爷;现在我最敬仰的是爷爷;以后,我最怀念的是爷爷。

曾经,爷爷对我的付出感染着我。如今,我再也没有机会再见爷爷那慈祥的面孔了。本是少年的我,却我读懂了“乡愁”,那是为见不到的最想念的人衍生出的深深的惆怅。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爷爷在里头。

篇九:乡愁的味道征文

近乡情更怯。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心中忽然有种莫名的感受。院子,还是原来的院子。但是,人,不再是原来的人,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来形容此刻的心情,一点儿也不夸张。就是这个院子,陪我度过了整个童年,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这里——黑山。就是这条路,这条,我不知道已经踏过多少次的路,这条伴我回家的路……记忆中,每下一次雨,它就会变得软酥酥的,让你的脚在踏上去的时候,深深陷入其中……打从记事起,但逢雨天,我总是提着裤子,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走过这条路!

那个碾盘,孤独地伫立在路边,守望着这一片天地!一回头,姑奶奶的院子便出现在眼前,原本在这个屋檐下,是最热闹的时候,院子里的男女老少常常聚集在此,谈天说地,我经常被带到这儿,被姑姑,姨姨轮番抱着……那时候,是这个院子里人气最盛的日子。随着乡亲们相继搬迁,加上风吹雨淋,院墙已经坍塌,到处一片残垣断壁,甚是荒凉……我不忍再看下去,索性移了视线。

再往前走几步,就会走到我大爷家,记忆中,大爷和大奶奶对我总是那么和蔼,他们的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他们是极心疼我的,有好吃的,总会留给我。但是,时光转瞬即逝,他们,也已相继离开人世……但他们一样坐在场院里晒暖暖,一个偎着门,丢盹儿的样子,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他们家后院有一片竹林,小时候,我总往里跑,因为,竹子,可以做弓箭,可以拿着玩。那里,有我太多的足迹。

继续往前走,就到我家了,那熟悉的大院,那熟悉的房间,那熟悉的味道,那熟悉的——家。可如今,房子还在,人,却早已改变。这个家,早已不常住啦,即使偶尔回来几次,但,也不在这里住。踏进后院,只是一派荒凉的景色,空气中永远混杂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中酝酿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天空,已被夕阳染成了七彩色,好像是织女与其他的仙女织成的锦缎一般绚烂。记得,当年,就是这个小院在我孤独之时陪我长大。拿起锄头,在地上挖坑坑,这是我最常干的乐此不疲的事。但是,一旦被奶奶发现,那可就会被”教育”一通。”再在地上挖。就打手!”这是她老人家常说的一句话,那时候,自己可是很怕被奶奶打手的哦!现在的后院,早已被爷爷用砖头铺了起来,它们就像一些忠诚的战士,守卫着脚下的土地,守望着这个小院落。在这小院之中,还有一棵核桃树,(大约已经有四五十岁了吧,它的皮肤已经开始皲裂。)小时候空闲的时候,总是往树上爬。后来,父亲在它上面用绳子做一个秋千,于是,那个秋千,变成了我的玩伴,我甚至可以不吃也不喝,就在那荡秋千。记得,我姑姑从新疆回来过年,一眼就瞅到了这个秋千,二话不说,就跟我抢,我说:“咱们石头剪刀布,谁输了,谁就离开。”她说,“可以”。第一局:我石头,她剪刀。我赢了,第二局:我剪刀,她石头,我输了,第三句:布,石头,我又赢了,可是,她硬赖着不走,我又拉不动她,便说:”你入(输)了,你应该起来!快点,这是我的!”……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好天真啊!内心深处,我也很向往那时无忧无虑的时光。

再次驻足我和父母的房间。这里,曾是我的安乐窝,这个方寸之地,承载了太多属于我和爸爸妈妈的美好回忆……小时候,就在这个房间睡觉,在这个房间看电视,在这个房间吃饭……总之,你能想到的,你想不到的,我基本都在这个房间里。如今,这个房间早已凌乱不堪,用”一片狼藉”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再去爷爷奶奶的房间看看,一开门,那熟悉的味道就扑面而来,也形容不上来这是什么味道,但是,就是很熟悉。那盏小台灯,伴我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生病时它亮着,看电视时,它亮着……

此趟回家,回到久别的故乡,心里五味杂陈,是留恋?是不舍?是凄凉?究竟是什么?一种用文字无法描摹的乡愁……

篇十:乡愁的味道征文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是仓央顿措的情感表达,却道出了我对“大理”言之不明,道之不尽的喜爱和眷念。

乡愁是风,一股股古朴的风,风里带着清新,自然美景,养人眼球。

乡愁是猛烈的下关风,吹散大理身心的“污渍”。莫言的《红树林》里极力渲染的拜金主义,毫不掩饰地反映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金钱、物质的狂热追求。但在奢靡的生活之下,却是腐朽不堪的情欲交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光鲜亮丽的官职头衔,而是红树林以外,远离质朴与自然的浮躁心灵。有人追功逐利,也有人放纵生命,失去了一颗沉淀下来的心,留下的躯体只会搅浑原本清澈的内心世界。最后漂浮其身的都只是虚无的物质碎片。

当汽车嘶鸣催赶着人们的脚步,当霓虹闪烁却使行人迷失了前方的路,当铜臭气息掩埋了田园芳草的芬芳,谁还会在意内心的超脱,不同的是,下关风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失意时,使你脱然释怀;得意时,使你清醒坚守。

乡愁是花,一朵朵独特的花,花里带着芳香,飘香万里,勾住心魄。

乡愁是鲜艳的上关花,染尽大理脚步的“光洁”。每逢春夏之交,总有那默名的上关花争鲜斗艳,它是苍山上让人远道而来的英国人激动涕零的成片成片的映山红,它也是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大理庭院中的开时香远闻甚的独树一帜。近代诗人秋瑾在《满江红》中说“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这是一种内心的表达,但上关花的美也让我沉醉。

它们虽没有牡丹的硕大艳丽,也没有傲霜凌雪的梅花般高洁;虽没有兰花的凌凌典雅,也没有粉面含唇的桃花般扭抳,但它不失自已的风采,它特有的简单为自已蒙上了“淡淡”的幕布:我不愿为他人而改变自我,我愿随心而放,随俗而绽;它特有的融合,为自已取了无名的“代名词”,我不愿凌寒独自开,我愿沐阳淋雨绽放自我,展示自我。这就是上关花,平凡但不“平庸”,留下我驻足的美好回忆。

乡愁是雪,一行行覆盖的雪,雪里带着厚重,静洁依依,让人神往。

乡愁是纯白的苍山雪,覆盖大理翅膀的“尘埃”。卡尔卡曾曰:“我们没有必要飞到太阳中心去,然而我们要在地球上爬着找到一块干净的地方。当阳光照耀那块地方时,我们便可得一丝温暖,白鹿踏雪在世界屋脊上,在最靠近太阳的地方,寻求一份心中的山水之乐;川端康成于凌晨四点,赏海赏花未眠,集万千情感于《花未眠》,故寻其乐,恰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痴情。

不像巍峨耸峻的泰山,苍山以他的臂膀承接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皑皑白雪。苍山虽名为山,但他分支十九,各座山峰毫不逊色,似乎总在诉说:我是大理的一部分,我要以自已的臂膀承接白雪,我愿用自已的生命来捍卫大理的尊严。他就这样一直屹立着,尽已所能,肩负起白雪的纯净,不改初衷。这就是苍山雪,纯白而不含尘埃,纯净却不失风采。

乡愁是月,一轮轮璀璨的月,月里带着和谐,清澈水波,无息乡愁。

乡愁是璀璨的的洱海月,勾勒大理梦想的“轮廓”。最美丽乡愁,是洱海的碧波荡漾白云悠悠;最美丽乡愁,是洱海的一望无际蓝天映映;最美丽乡愁是洱海的浪起浪涌海鸥翱翔。洱海记录下童年的细滩堆沙的小屋,埋下心中的秘密;洱海,剪辑下少年成长环行的足迹,留下走过的点点滴滴;洱海,交换着青年隔海相望后的互通有无,掠过看过的丝丝绪绪。“万户捣衣”的古风虽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月夜下“家和万事兴”的和谐赏月之画面,不变的是自然,留下的是对未来的展望。

非洲之行让姚明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思索生命的意义。许由,被后代高洁之士称为“隐士鼻祖”。尘世中的富贵名利伸手可得,而他却看到了另一番自然山水之美。淡然,安贫乐道大概就是他从自然中阅读出来的真情吧。人活在世,弃去名利,且真心诚意,去知晓那“享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的自然之美。

乡愁韵,不乱于情,不困于情,眷念于心,永不变色。

篇十一:乡愁的味道征文

——《草房子》中的乡村情节

一片油麻地,一条大河,一群人,一个故事。

当我翻开书本的第一页,一股乡土之气扑面而来。这片泛着清香的土地不仅见证了一个少年刻骨铭心的成长历程,更让我看到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一)陆鹤

陆鹤因为有一颗光秃秃的脑袋而与众不同,然而这并未给他带来赞赏,更多的却是同学们的戏弄与耍笑。桑桑会把他的帽子挂到旗杆上,蒋一轮会不许他参加团体操表演,同学们会叫他“秃鹤”。当他所做的一切被大家所冷落,那种孤独感深深触动我的内心。然而他并未做错什么,只是想得到友情与尊重。陆鹤将自己陶醉在砖窑的热气中,感受久违的温暖。

一个年幼的孩童内心该是多么纯真稚嫩,值得我们用爱和善良去尊重呵护。当他最终因为精彩的表演而重获大家的认同,那时的月光很美,照着这世上最英俊的少年。

(二)细马

细马是邱二爷家领养的孩子,长得出奇,操着外地的口音。刚来到油麻地时,孩子们笑话他那副寒碜的样子,叫他“小蛮子”,于是这片本不熟悉的土地对他来说更加陌生了。细马不爱学习,就在大河边放羊,然而后来他因把羊群放丢,惹了祸,与邱二妈的矛盾也愈来愈激烈,这无疑都加重了一个少年的自卑心理。但是,源于他对自己家人的感激,他始终没能离开这片油麻地:为治邱二爷的病,在冬天里费力刨柳树根子,邱二爷死后为邱二妈建造红砖房子。

一个男孩儿可以有身体上的残缺,但灵魂却永远高尚。他那对尊严的执着坚守,让他不再是一个稚嫩的男孩儿,而是一个小小的大人。最终当他站上红色的砖屋时,他的身体与脚下这片大地一样被照成浓重的土红色。

(三)秦大奶奶

秦大奶奶是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她起初因为房子的搬迁与大家相处的不愉快,她甚至放鸡鸭到校园里、随意践踏种着庄稼的小路,想借机“报复”那些阻拦她的人。可是当她对所做的一切都感到筋疲力尽,却没能守住自己的房子,她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倔强,做起油麻地小学的守护人来,而她自己的生命竟也是在为捞掉在河中的一只学校的南瓜时永远安息。

我的奶奶也像秦大奶奶一样性格执拗、倔强,村里人都不太喜欢她,奶奶常在院子里中一块菜地,每天就在这些瓜藤菜叶中忙碌,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这样就是一辈子,所以当我看到秦大奶奶哭着守候自己的土地时,我总想起奶奶,她对老屋一生的眷恋。

秦大奶奶在地下长眠了,她将永远守候着眼前那片亲手种下的艾地,艾的气味清香、高洁,正如这位垂暮老人生前展现的人格一样,高尚、圣洁。

(四)药寮

这是桑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历程,在生重病的这段时间里,他内心一下子变得宁静了许多。在温幼菊充满药香的小屋中,桑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孤独感,仿佛是一种将要面对死亡的恐惧,或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分离。我清楚记着温幼菊告诉桑桑的两个字“别怕”,对,“别怕”,这两个字在激励着桑桑,同时也在激励着我,每当生病或是遇到困难,我就告诉自己“别怕”,这仿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指引着我前进,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着牙去坚持。

这是草房子中几个片段,然而每当我读到他们,都会有深入肺腑的感动,不仅为桑桑震撼人心的经历,还有曹文轩对故土深挚的感情。如一抹悠长又淡远的乡愁,从记忆深处飘散,即使身在异乡,心中恋恋不忘的仍是那座村庄,就如他在一篇代跋中写道:

“二十年岁月,家乡的田野上留下了我斑斑足迹,那里的风,那里的雷,那里的雨,那里的苦菜与稻米,那里的一切,皆养育了我,影响了我,从肉体到灵魂。”

虽然我还未远离家乡,但儿时的生活已如烟飘逝,每一次回忆,都是泪流满面,我的思绪被这本书中蕴含的深情一触即发,仿佛我的灵魂也得到了慰藉与依靠。

妈妈说这其中的每一个结尾都是凄美的,我觉得不对,在我看来,没一个结尾都堪称壮美。那细腻的景致将我的心与人物的心牢牢拴在一起,我眼前也飘起了袅袅炊烟…

今天,当我看到曹文轩老师在《朗读者》的现场娓娓讲述自己与父亲的那段时光,原来他就是里面的人物“桑桑”,而父亲就是“桑乔”,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什么是告别,什么是乡愁。

《草房子》是他送给未来的及告别的父亲最深挚的礼物。

明天,桑桑将乘着一只大木船,永远离开这片金色的草房子,白鸽还在天上盘旋成一只花环,悠扬的笛声依旧在村庄上空飘荡——像一绢丝绸,像一抹乡愁。

篇十二:乡愁的味道征文

肖钰涵

我在很早很早的早春,说过乡愁。吴潇林和杨昱佳都写了,我也再说说我的故乡,那山中的归宿。

李白说是生于四川,我的母亲,姥姥,我的祖祖辈辈都在那里——一个名叫青莲镇的地方上学。回家看的时候那学堂改成景点了,叫太白祠。其实前几辈就有了,专门用来供奉李白,好像宋朝就在修,只是还在那里设了学堂而已。这个太白祠有内外两层,外面是新修的,里面是原先的。你是看不出来,外面的石头亭子字碑全全的盖上了青苔,只是空旷幽静,寂寥无人。

这个太白祠倒是修得格外有情调,跨过一道屏风,映眼的便是大片的绿。两旁落落错错地种着树和灌木丛,两条小径串起后修的石碑。正中是亭子,需要走过一道道石阶,下完雨,底下还涨着水。石头是黑色的,长期受雨水的浸泡;石头缝里长满了青苔,真可谓“苔痕上阶绿”了。两侧的仕女吹笛弹琴,真无法想象她们是后修的,明明是对体态柔美臂如莲藕的姑娘,挽的发髻都好秀美呢。

入了太白祠,两侧有大大的桂花树,已经病又老去,乜乜斜斜躺在铁架上,睨着眼睛看你。我姥姥说先前可大了,也许是没人给它颂诗。进去是李白像,除了把酒望月似乎也没其他形象了,但是虔诚拜拜可以学业有成。

据说李白有个妹妹叫李月圆,李白给她修了一栋楼,她和姐妹们一起弹琴对诗,晚上洗了脂粉的水就倒到一丛竹子里,后来那竹子好像抹了一层白粉,于是那栋楼就叫粉竹楼,在江油有条街叫粉竹街。有个村子叫月元村来着,现在还在沿用,那楼和街也还在。当时就觉得古人好美,总是透着一股淡淡的浪漫。

我回去的时候正值桂花开,整个四川徜徉在桂花香中。我揉了几朵下来(不要随便摘花,而且桂花真是一揉就下来几颗)在手心里捂着,于是手就是桂花味的。我说过我第一喜欢槐花,那便是我喜欢在树上淡淡香味的小花(还可以吃)。我喜欢它们——你只消在树底下站着,嘴里就甜津津的,又想起糯糯桂花糕了。

乡愁这个话题,我以前就说过,小孩子写来感觉怪怪的,在城市生活长大的孩子,各处都是相似的,真的很难有独有的经历和记忆,自小也没离开过生活的环境,没有离开的想念,又何来愁绪呢?

再讲,很多时候乡愁的那点记忆多是来自父母或者祖父母,他们一遍遍带着娃儿回乡,一面比较着过去与现在,那些记忆和生活就那么一层层地摞在娃儿的心上,慢慢压出了痕迹,时间长了,也有了自己独有的感觉~这就是这一代孩子的乡愁和上一辈上两辈人不同的地方吧~

这样的痕迹底下并没有伤,摞上去的是一些特别美好的东西,比如桂花糕,比如赶海,比如那些悠然的小店,惬意,浪漫,美味……幸福的叠压固然是好,只是内涵上觉得欠了点韵味,但这不是说想有便有的,没有也很好,自有自在的感受~新时代的孩子没有乡愁的负担,只是新奇的感受,他们背负更少,走得会更远~自然,他们会有自己的烦恼,跟以前不一样,当他们切实离开自己生活很久的地方,到别处去,可能才会略微体会到老一辈人对故乡的感情~

我想写乡愁的这三篇,大体是因为读了余光中的《乡愁》,我上篇就说过,乡愁的这几个意象那么简单,但内里又那么不简单,当简单的物件儿能让人感受到丰富到字面盛不下的意味,并且溢开来的解释各种都恰恰合了读者的心思,那一定有时代背景的巧合,给了大家共通的共鸣点,也就是说掐住了时代的痛点,才会流传开来成为名篇~

这个时代,若是老家还在,老家人还留着几个守着老屋,这乡愁就有了落点,很多人走远之后,发现自己的乡愁已经没了落点,空空落落,待回了乡也觉得是异乡的感觉~贺知章讲:“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若是连这样笑问的儿童也没有,孤零零的陌生人站在故乡的街边,去留任意,无人在意,那样的乡愁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着不知来处不知去处……现在家庭都那么小,一家一个孩子的话,走了真正是断了~

前十来年,家里还有老人张罗着编家谱,把女儿儿媳都加进来了,说新时代了,得改改了~厚厚的一大本,看着很是繁荣的样子,但绝大多数不仅见未见过,听也未听说过,散在各地,散在各国,肯定是回不到故乡——有些像我,连老家都未去过的,我只觉得自己长大的地方是故乡,那个父亲的老家只是父亲的老家而已……这些年,老人们慢慢故去,底下的孩子们也断了音信,偶尔老人还叨两句,说谁谁谁去哪儿了,电话换了就联系不上了云云~这几年生来送往也想不起来叨叨了~

乡愁啊乡愁,几千年的乡愁,淹在时代的快节奏生活里,淹在转徙在世界上的人们心里,未来在哪里,有的很确定,有的很迷茫,有的还没有去想一想~所以写一写,暂歇一下乏困,给心一个安稳的处在,那些景的美,那些生活的回忆,那些理想的安然,一切都会被治愈的地方,就算是愁绪吧,也是为了美好而发愁,想起来是不是就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呢?

本文地址:https://www.csjxz.com/czxz/zhongkao/1282830.html

  • 标签: 精选 乡愁 征文 乡愁的味道作文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乡愁的味道征文(精选12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乡愁的味道征文(精选12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创世纪写作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7687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