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写作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绿》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文

《绿》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4.4W 次

篇一:《绿》教学设计

《绿》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教学目标:

1、 能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读悟课文

2、 朗读课文,重点品味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并分析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3、 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4、 能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提高欣赏自然、品味自然的审美能力。

教材分析:

本文应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欣赏优美的语言,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学习本文是如何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梅雨潭水之绿的。讲解的切入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提问:课文描写了什么(对象)之绿,绿得怎样(感受)?何以见得?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由此引入对梅雨潭和梅雨潭水之绿的研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古往今来,“绿”始终是文人厚爱的一种色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以肯定地说,凡是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都会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绿”的梦幻家园之中。本节课我们就和《春》的作者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感受绿的神韵,去欣赏上苍赐予的生命本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通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

1、学生自读,给生字、多音字注音,并思考本文描写了 (对象)之绿,绿得 、 (感受)。

梅雨潭水 醉人 奇异

2、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作者是如何描写梅雨潭及其周围的环境的?立足于哪两个观察点 ?作者又是在哪里观察梅雨潭之绿的?

山边——梅雨潭的远景;

亭边——梅雨潭的环境(亭、山、云、岩、草、瀑布);

潭边——梅雨潭的绿(形状、质地、规则、色彩)。

3、本文着重写梅雨潭水之绿,为什么又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

——交代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和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环境。

——起衬托作用,“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说明作者宕开笔墨是有深意的,是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绿”比飞花溅玉的梅雨瀑更加可爱。

三、研读课文

(一)关于梅雨潭

1、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有哪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提示:写亭:“踞在一角岩石上,……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写山:“象半个环儿拥着。”

写云:“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2、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活?

提示:描写景物不仅绘其形,更要写其神。作者描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用的却都是动态的词,就使景物活起来了。

(二)关于梅雨瀑

这段描写文字,你最喜欢的句子有哪些?说出它们的妙处来。

提示:1、三个比喻用得妙,写出了水花的色泽、形状、动态。

2、一处拟人用得佳,“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极其生动而亲切地写出了水花的活泼可爱。

由此可见,作者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气韵生动。这些景物衬托了梅雨潭的美,也是为下文做了铺垫。

第二课时

一、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欣赏梅雨潭水醉人、奇异的绿

1、 认识常用的“圈点批注”的符号

(•)生字、难字 (。)关键词语

(﹏)总括句、重要句 ( )佳妙句

(○)段序(圈内写数字放在段首)

(☆)重要段落、重要语段

(()段内层次,加在层次开头

(?)有疑问处

(△)要注意处、发感想处

批注示例: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掏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批注○:运用联想,用抒情性极强的动词,充分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点拨:对句子作批注,可从句子的修辞手法、用词的表现力、句式特点、给人的感受等方面思考)

2、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绿的?用 在相关的句子下做标注,并在课文右边相应的空白处对该句进行简要赏析。

讨论归纳:

①连用比喻,从视觉、感觉、触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展现出梅雨潭之绿的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征。

极大的荷叶——形状圆润,潭面开阔

使人由无穷碧之“荷”想到无穷碧之“潭”

少妇的裙褶——柔媚动人(绿的涟漪)

处女的心——清纯可爱(绿波荡漾)

涂了明油——晶莹透亮(波光之软之亮)

鸡蛋清 ——鲜嫩柔软(波光之软之嫩)

温润的碧玉——纯洁无暇(潭水清澈)

②对比衬托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作者以北京什刹海绿杨的“淡”, 杭州虎跑寺“绿壁”的“浓”,

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进行衬托,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恰到好处。

③联想和想象

本文无论是比喻绘“绿”,对比衬“绿”,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文中还可再找一些其他的例子,

如: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作者由绿的轻盈、柔软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剪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澈会使盲妹的眼睛复明。这样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不仅美丽动人,还有奉献精神。

可以进行仿句拓展,增添新的意境: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穷苦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我若能汲你为药,我将赠给那瘫痪的舞女,她必能翩翩起舞了。

④变换人称,直接呼告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直呼“绿”为“可爱的”,既亲切又自然,由此,文章从描写转入直接抒情。

人称的变化,是强烈抒情的需要。对绿的爱恋越积越多,越积越深,不由自主把梅雨潭看做了美丽的少女,忘乎所以,要直抒倾慕之情,这是发自内心的真爱!

3、梅雨潭如诗如画的景色给作者心中留下了哪些美好的愿望?用简要的语言来归纳。

想张开双臂抱住她;想用美好的词汇赞美她;想把她当作礼物赠给舞女和盲妹,想给她起名“女儿绿”。

二、深情朗读,体悟情感

本文高超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技巧,情因景而起,对绿的特征描写得真切,尤其能体现作者对绿的感情。作者描写了绿的润泽光亮,正是为了抒发对绿的倾慕、热爱和向往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地静态地表达感情,阅读时,我们会感觉到他的感情是流动的、发展的。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认真品读,好好体味。

1、 读读文中能表达作者急切寻绿的句子。

2、 选读文中作者无限爱恋绿的句子

3、 比读文中首尾呼应的句子

难点突破:《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省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篇。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色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绿》虽然只是一篇写景散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这就是作者盛赞梅雨潭之绿的原因吧。

三、 自学反思,有疑而问。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除了再次感受梅雨潭的美之外,请用(?)在自己不明白的词句下做标记,并在旁白处批注自己要提出的问题。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2、“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这里的“据说”仅仅是“道听途说”之意吗?为什么作者又紧接着说“但我觉得像杨花”?

3、文中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找一些出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同学讨论解答:

1、第一次来是在春天,第二次在秋天,季节、时节、天气有所不同,更主要是心理因素的不同,此次游仙岩,作者的心情比较明朗,且对梅雨潭的绿比第一次有更深的体会和感受,秋天的绿竟如此醉人。“惊诧”已留有悬念。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章第二小节中的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文章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2)反复朗读本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

朱自清

山边 梅雨潭远景

亭边 梅雨潭环境

潭边 梅雨潭之绿 清亮鲜嫩柔软纯净

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向往陶醉深情思慕

篇二:《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析诗句,体会比喻、排比、联想、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绿”的教学,是以学生对现代诗这种文体,有了一定了解并且有一定课外积累的基础上,对现代诗这种文体继续学习不断积累。“绿”的教学,是学生继续对现代诗朗读教学和联想想象能力的巩固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朗读生成文本逐步理解的过程。它通过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语句进行反复吟诵,通过朗读指导来完成小学中学段阅读能力提升的任务,并且通过师生和生生交流,为小学高学段表达能力训练铺垫。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朗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前面的知识为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做好了铺垫。我认为学生对朗读实践活动应该非常感兴趣,只是平时技巧的指导相对匮乏,如果时间充足,会有提升,如果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会更有兴趣。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动脑思考,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演,反复的体味,相互地交流,相信会得到比较良好的效果。由于平时教学中,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应该会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老师只要充分发挥、积极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想来他们会很乐意做课堂的主人的!

一、图片导入,借景入境。

师:现代诗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节奏,饱满的感情,感染和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其实美丽的大自然就是一首首精致的诗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出示课件)

师:刚才我们共同欣赏了大自然的风光,是不是有些流连忘返,大千世界,神奇变幻,时空转换,流光溢彩。那么你喜欢什么颜色呢?

生答。

师:诗人艾青却对绿情有独钟,用饱满的情感,不遗余力地对绿进行了讴歌,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欣赏他的绿的世界。

(出示课件)

(板书课题:绿)

师:大家大声读一下,要有感情,读出对绿的如痴如醉。

生读。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

二、师生互动,感悟赏析。

师:读得不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学习目标。

师生共同了解。

师:了解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后,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的第一小节

(出示课件)

1自由朗读体味。

2本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3本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总领)

4朗读指导(注意关键词"到处"读出惊喜、激动的感情。)

5抽学生朗读展示,其他同学和老师评价。

师生共同互动完成。

(板书:总领)

师:既然第一节总写了绿,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共同赏析作者是怎样分写,生动描摹绿的吧。

师生共同互动完成。

(出示课件)

1自由朗读体味。

2本节写了几种绿?省略号代表了什么含义?(课件配合展示)

3本节主要写了绿的什么特点?(多)

4联想和想象大自然还有哪些绿?

5朗读指导(详见课件)

师生共同互动完成。

(板书:多)

师:既然大家领略了绿的"多",看看第三小节又写了绿的什么特点吧。

(出示课件)

1自由朗读体味。

2结合生活理解本节内容(课件配合展示)

3本节主要写了绿的什么特点?(广)

4本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仿写练习。(课件配合展示)

5朗读指导(详见课件)

师生共同互动完成。

(板书:广)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绿的颜色,下面第四节写的是什么呢?

(出示课件)

1自由朗读体味。

2找出这里的动词,突出了绿的什么特点?(动词连用——密)

3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4朗读指导。(详见课件)

师生共同完成。

(板书:密)

师:上面写了绿的静态美,下面的一阵风会有哪些变化?

(出示课件)

1自由朗读体味。

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为什么所有的绿会整齐的按着节拍飘动起来?(一大自然的实写,二是心中的想象。)

3朗读指导(详见课件)

师生共同完成。

(板书:形)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互动,联系生活,产生联想想象,入情入境。反复朗读,比较体味,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体会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拓展延伸,以读入境。

(出示课件)

师:大家来看图片,比较区别。

生:沉闷压抑,《绿》的图片明快欢乐。

生自由朗读体会。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因为这两首诗创作的时间不同,《绿》创作于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全国上下百废待兴,诗人欣喜若狂,迎接祖国春天的到来。而《我爱这土地》创作于1938年,日寇入侵,国破家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诗人心中沉重压抑,但始终不渝对祖国充满了热爱,坚信胜利一定会到来。

师:我来给大家范读一下《我爱这土地》,我们一起来体会诗人那颗爱国心。

四、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出示课件)

五、作业超市。

篇三:《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3、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绿》,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

2、回顾课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诗歌围绕绿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2、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学、交流。

1、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诗歌,用“ ”画出你认为想象奇特的诗句,读一读,想一想奇特在哪里。

(2)同桌交流。

2、学生自主学习。

3、同桌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1)学习第1小节。

1、学生交流自己体会到的奇特之处。

2、老师引导:作者运用神奇的比喻描写墨水瓶倒翻了,整个世界都绿了,你能想到哪些地方是绿的呢?(学生回答)

3、是啊,目之所及都是绿的,难怪作者说“到处——”。谁来读一读。(学生朗读)

4、都学他的样子读一读。

(2)学习第2小节。

1、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圈出表示绿颜色的词语。(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书上提到的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绿颜色的词语?

(军绿、草绿、橄榄绿、苹果绿……)

4、“各种各样的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理解“出奇”是什么意思。(不同寻常)

5、指导学生配乐感情朗读,读出绿的丰富,绿的不同寻常。

6、学生背诵。

(三)学习第3小节。

1、学生交流。

预设:当我读第三小节时,我仿佛看到世间一切都是绿的,连风、雨、水、阳光都成了绿的了,令人惊叹,这种感觉太奇特了。

2、学生动笔圈出哪些事物是绿的。(指名回答)

3、思考:风、雨等都没有颜色,为什么在诗人眼里都是绿的呢?

4、引导学生想象说话:风中的( )是绿色的,雨中的( )是绿色……

5、指导朗读,读出绿的宽广。

6、引导学生背诵。

7、仿写小诗。

(四)学习第4小节。

1、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预设:所有常见的、不常见的绿,都全部集中在一起,重叠着,交叉着,密密层层。

2、引导学生圈出表现绿的密集的动词。

3、指导朗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

(五)学习第5小节。

1、学生读诗歌,交流奇特之处。

预设:我仿佛感受到了所有的绿就像服从指挥一样,富有生机。

2、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①: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起来。

预设②: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3、想象说话:一阵风吹来,小草 ,柳条,花儿。

4、自由读,指名读,背诵。

四、背诵整首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1、自由练背。

2、指名分小节配乐背诵。

3、体会作者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五、拓展阅读,比较异同。

1、自读“阅读链接”中宗璞的《西湖漫笔》片段。

2、思考:同样写“绿”,两位作家的文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

相同点:都写到了绿色的丰富,范围广,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

不同点:(1)宗璞笔下的绿是在西湖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景致。

艾青的绿是想象世界里的绿,重在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2)《西湖漫笔》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艾青的《绿》是一首诗歌,节奏感强,表达独特。

六、推荐现代诗。

推荐阅读《艾青诗选》《雨巷》《繁星·春水》。

板书设计:

绿

丰富 宽广 密集 形态

本文地址:https://www.csjxz.com/czxz/zhongkao/1248853.html

  • 标签: 教学 精选 写人作文教学设计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绿》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绿》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创世纪写作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7687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