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写作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饮酒》(其五)教案(精选10篇)作文

《饮酒》(其五)教案(精选10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4.64W 次

篇一:《饮酒》(其五)教案

《饮酒》(其五)教案(精选10篇)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

理想追求:世外桃源

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我们学过他的那些文章?

1、《桃花源记》(散文)

2、《五柳先生传》(传记)

3、《归园田居》(田园诗)

四、朗读诗歌。

1、听读诗歌,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

A、学生先听一遍朗读录音。

B、学生跟着录音朗读。

C、学生自己朗读。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请同学朗读,然后请同学点评。

E、男生读,女生点评。

F、女生读,男生点评。

五、诗意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却。

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喧闹、纷扰。喧:喧闹、喧哗。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

尔:这样。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偏:僻静、偏远。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南山:庐山。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

佳:美好、秀丽。相与:相伴。(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还:飞回巢。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即隐居生活。

真意:深刻自然的人生感受。

辨:辨别,说明。

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六、在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

第一层:(1—4句)叙结庐之事。

第二层:(5—8句。)描田园之景。

第三层:(9—10句。)抒隐居之情。

2、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

心远地自偏

心远:指心远离世俗,远离官场。

哲理:一切自然的乐趣都是由于心灵的超凡脱俗才能感受到。

七、三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不经意之间山入眼帘。

2、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3、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本诗的主旨吗?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加入一定的想象将《饮酒》这首诗改写成一篇300——400字的散文。

篇二:《饮酒》(其五)教案

一、教材分析

《饮酒》(其五))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30课《诗五首》中的一首诗。新课标对此要求是学生对优秀古诗文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其内涵,以获得有益的启示。要抓住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中四篇陶渊明作品的联系点,将这首诗歌和其他诗文综合赏析,感知陶渊明的文学风格和精神品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学生中的大部分还没有养成阅读古典诗词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诗的意境,说出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

2.比较阅读,讨论感知陶渊明的精神品质和他的诗文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本课时以诵读感悟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讨论探究为深化理解的手段,具体步骤为:

(1)朗读入情,整体感悟;(2)赏析诗句,把握意象;

(3)比较阅读,理解特色;(4)深入探究,领会情理。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与陶渊明作品有关的图片导入,引出作者。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饮酒》(其五)。

中国文人对酒的喜欢是天性的。春风得意,高朋满座,没有酒遣兴不行;前路渺茫,孤独难耐,没有酒排忧不行;花朝月夕,感时伤世,没有酒化解不行;激情荡漾,诗意盎然,没有酒抒怀不行……

齐读注释1。介绍《饮酒》的写作背景。《饮酒》是东晋诗人陶渊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既有酒后即兴之作,挥洒真情,也有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我们学的其他三篇陶渊明的作品也都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的作品。

(二)朗读,确定感情基调

1.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畅谈读后感受,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情感?试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快乐、恬淡、悠闲、超然等。《饮酒》——悠然自得

2.教师范读。

3.学生再齐读。

(三)品析,把握主要意象

同学们读得很好,把陶渊明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思读出来了。那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呢?

1.诗中主要意象是什么?

(1)菊:菊花的高风亮节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孤高无尘的象征;同时写出了其居室环境幽雅;采菊的目的不仅为欣赏,也为泛酒延年之用。

(2)南山:《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之句,写出了他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南山是自然、美好之境,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桃花源也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境界。两篇诗文放在一起,可以看出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就是美丽自然与美好社会的统一。

(3)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化境。

2.中间四句讲诗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描写农村美好的自然风光,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隐居生活的乐趣。

(四)联系,分析思想性格

1.诗中还有一个意象——庐(简陋的房屋)

虽然生活穷困,但诗人轻松坦然面对。为什么在“人境”即感觉不到“车马喧”呢?——“心远”。不是说陶渊明身处“南山”种豆,因为“地偏”才无喧闹。是因为“心远”,心灵上的忘世。忘世,是置功名、利禄、富贵、权势于度外,追求和保持个体内在精神的自由。与《五柳先生传》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和《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相照应。

2.前四句讲诗人与现实的关系,中间四句讲诗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最后两句呢?陶渊明以宁静平和的心态观照自然,从而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主客交融的境界。诗人看穿官场后大彻大悟,故能以恬淡宁静的心态亲近自然、亲和田园,成为身心俱隐的真正隐士。最后两句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是实与虚的统一,是意与境的统一。

(五)课堂小结

陶渊明把酒和诗直接联系起来,饮酒所得的境界可以用诗表现出来,追求精神上的超越与解放。而饮酒忘忧,赋诗抒愤,诗酒相济,也就成就了他的《饮酒》绝唱。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饮酒序》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安贫乐道是其为人准则。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首先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因此陶渊明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刘禹锡、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六)布置作业,拓展探究

1.背诵、默写《饮酒》(其五)

2.从《饮酒》一组诗中再任选一首诗背诵、赏析。

七、板书设计

饮酒————陶渊明

诗人与现实————安贫乐道

诗人与自然————崇尚自然

现实与理想的统一————隐士诗人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一共有四篇陶渊明的作品,分别是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八年级下册的《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其五)》。这四篇诗文,从写作背景、内容意境及思想感情上具有连贯性、统一性、可比性,所以设计时我有意识地抓住四篇作品的联系点,以《饮酒(其五)》这首诗领起四篇作品,通过和其他诗文综合赏析,感知陶渊明的文学风格和精神品质。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一起感知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理解诗人对黑暗现实的鄙弃,对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对于诗句的品析还是比较深的,而且能够做到将四篇诗文融会贯通、综合理解。但对《饮酒(其五)》的解读过于注重每一个细小的知识点,缺乏一种整体的流动意识。还有对于古典诗歌的解读从哪些角度入手更为恰当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篇三:《饮酒》(其五)教案

学习目标:

1.诵读并默写《饮酒》、(教学重点)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3.能从情感、写法、炼字、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并学会运用。(教学重点)

4.感受陶渊明淡泊悠闲的隐者心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背景资料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3.反复诵读,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和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饮酒》: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三、合作探究

品读《饮酒》(其五)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作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四、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人生真谛情景交融

物我合一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完《诗五首》后,班级拟开展“诗海泛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请你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人,从朝代、称号、诗风、代表诗作及思想感情等方面对其进行简介。

(2)请仔细品读下面的两组诗句,根据诗句的内容完成后面的对联。

第一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第二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上联:品王孟寄情碧水田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结束语。(要求:至少引用一句古诗,不少于50字)

明确:(1)示例:杜甫,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人誉称“诗圣”,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称为“诗史”。其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2)示例:读李杜吟唱壮志情怀(3)示例: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举行的“诗海泛舟”活动圆满地结束了。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我用一句古诗与大家共勉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勤奋和汗水浇灌自己的理想之花,独领风骚。

六、教学反思

1.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本教案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2.赏析诗句是教学重点,本教案侧重引导学生从炼字、写法、情感、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本教案注重“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四:《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有时候是爱喝点儿小酒,而且他们喝了酒之后诗兴大发,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文,比如我们前面所学到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又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再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学生还可以想到其他的如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我们在七年级学到的《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他也爱喝酒,喝了酒之后啊他还留下了以《饮酒》为题的一组古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第五首。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品读诗文

(一)一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五言古诗一般以二三划分)、读出情感(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心情愉悦,因而我们在读这首归隐之后所写的《饮酒》之时,应用一种舒缓的语速,轻快的语调,愉快的情感来读)。

1.学生自读。

2.全班朗读。

3.录音范读。

4.学生再度。

(二)二读:读通诗句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以及手上的翻译书,能理解诗歌中的重要字词,并能读懂诗文。

2.重要字词:结庐、人境、车马喧、尔、心远、悠然、山气、相与、辨。

3.诗歌翻译:

生活在闹市中,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为何能如此,心境高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夕阳西落景更美,还有那飞鸟结伴儿归还。

这其中蕴含人生之真谛,只因物我两忘而不知如何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4.解题

读通诗文之后我们发现,这首诗除了题目是《饮酒》之外,诗歌的内容和酒木有什么大的关系吧?那作者为什么要以“饮酒”命题呢?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三读:领悟诗意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心远”。即心志高远。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的情景,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辞官归隐、自然之趣)

(四)四读:合作探究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

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2.你最喜欢这首诗的那一句呢?为什么?可以来和我们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赏读,提问两三个同学。

四、归纳诗歌主题。

明确: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五、课文小结

板书设计:

结庐——人境——无车马喧

心远——地偏——道理深刻

采菊——南山——景物恬淡、心情悠然

飞鸟——相与还——返朴归真

此中——有真意——忘言(主旨)

根据黑板的提示,你能背下整首诗吗?(全班背诵)

会背了之你会写能默吗?(叫几个学生上黑板默写他们所喜欢的诗句)

六、作业布置

陶渊明在夕阳西下时,感受到了南山的美,领略到了人生的真谛,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那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看我们校园的日落图景(黑板显示三幅校园日落图片),你们是否也能从中感受到一点美呢?课后我们也试着写一篇文章好吗?

《饮酒》教学反思

桂平市石龙民族中学黄丽芳

本节语文课遵循新课改理念,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借助电子白板的辅助功能。

诗词的赏析是我们乡下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强。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时效性,是我这个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好在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之前,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陶渊明的几篇诗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学生对陶渊明的个人经历、思想情感变化、诗歌主要内容和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生能更好的理解《饮酒》其五这篇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诗歌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和师生的共同感悟达到预设的情感体验目标。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品诗句、明情感”这三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得失情况总结如下:

一、激趣环节:在课堂一开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文人豪士饮酒的图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活”课堂。

二、朗读环节:读一直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在和学生回顾朗读诗歌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听专家范读、学生个人朗读、集体朗读等方式,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受作者情感。但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是不够多。今后要加以改善。

三、品诗句环节:根据学情,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去品赏诗句,以“我最喜欢这句诗,理由是”的形式来与同学们共同品赏,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这个环节在设计上我给学生探究和合作的时间不足,今后应给与更充足的时间并给予一定的提示,使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四、明情感环节:在学生理解陶渊明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多媒体展示校园傍晚夕阳西下的图景,让学生在懂得欣赏陶渊明笔下的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不忘校园的美、现实中大自然的美。但这一环节中对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教学中还稍显生硬,期望今后能更自然流畅的引导学生。

总体来说这节课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恳请大家多多指正批评。

篇五:《饮酒》(其五)教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译文,学生描述诗歌画面

二、问题探讨(分小组讨论)

(1)分析本诗“采菊东篱下”中“菊”的含义。

明确:借以抒发隐者的超然洒脱和坚贞高洁

(2)“悠然见南山”的“见”换成“望”好不好?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此中有真意”,“真意”如何理解?

明确: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三、小结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含蓄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表明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一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篇六:《饮酒》(其五)教案

一.导入: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文学常识

1.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3.陶渊明: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

(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四.学习新课

(一)同桌互相听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按节奏诵读诗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赏析诗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释: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三)研习第一层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4.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四)研习第二层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五)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六)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五.小结: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思想精神?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六.拓展练习: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8、人闲()花落,夜静春山空。

9、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七.课后作业:

(一)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

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

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篇七:《饮酒》(其五)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重)

2.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难)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旧时代的许多诗人,因对现实不满,便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热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陶渊明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重)

2.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难)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重点)

三、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简介。

2.背景链接。

四、一读品诗音韵美

(一)读准字音、节奏。

自学指导1: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2)请学生朗读诗歌,并请学生纠正字音、节奏及重音。

(3)听朗读,画出本诗的节奏。

(4)跟着朗读小声的再读诗歌。

(5)齐读诗歌,感受音韵美。

(二)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中的画面进行描述。

自学指导2: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内容

五、二读品诗情感美

(一)品“心远”

陶渊明心远离了什么?“心远”之后获得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二)品“悠然”

1.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2.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六、三读品诗语言美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2.“悠然见南山”的“见”能改成“望”吗?为什么?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七、探究主旨。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当堂检测。

1.当堂训练。

2.背诵全诗。

九、小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人境”后心灵的宁静,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这也许就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篇八:《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感受诗人的心灵。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研读诗中的“有”字,感受语言的朴素、精妙,感受诗歌悠然、闲适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研读诗中的“无”字,感受诗人自然、平和、超逸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我来说你来猜

(一)导入。师:有这么一个人,他被苏轼一生视为良师益友,他被辛弃疾赞为千古一人;他曾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他曾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名垂青史……

(二)说说印象中的陶渊明。

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

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二、朗读诗歌,感悟音韵美。

第一步:指导学生读得字正腔圆;

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二三节奏;

第三步: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三、描绘画面——感悟意境美

品读“有”——生活中有什么?

1、师: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诗里有一组很常见很普通的反义词,你们发现了吗?预设:“有”和“无”。

2、师:作者在此地的生活中有什么呢?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学生讨论)

3、师:如果你是陶渊明,想把眼前的美景画下,你会选择什么颜色?(学生思考)预设:各自阐述自己对颜色的选择及原因。

4、师:那么,在你所选择的主色调下,你会怎样描绘你所喜爱的景物?请选择一句来描绘。

重点品读“悠然”和“见”、“相与还”。

5、指导朗读。

四、理解内容——感悟情感美

品读“有”——心中有什么?

1、师:“此中有真意”,有何真意?在陶渊明心中又有些什么呢?请结合《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以及自己对陶渊明的了解,思考一下,然后跟你的同伴讨论。

五、品析人物——感悟形象美

品读“无”。师:我们一开始说到诗中的反义词“有”和“无”,那作者在诗中写的是“无”什么?

生:无车马喧。

师:诗人结庐于人来人往之中,为何能感觉不到这种喧嚣呢?

指导理解“心远地自偏”。

师:……其实在作者的精神世界里还有很多个“无”,请大家讨论一下。

无(扰)——而无车马喧、无欲、无忧、无浊……无(我)——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六、最后,以《赞陶潜》结束此课。

赞陶潜

姚金凤

天子呼来不当官,

不为斗米求心安。

粗衣草庐不蹙眉,

箪瓢屡空也无怨。

饮酒采菊见南山,

徜徉山水田园间。

衔觞赋诗乐其志,

悠然闲雅似神仙。

补充资料:

1、品味“见”与“望”字哪个更贴切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

2、联系全诗,回答问题。

解释下列诗句,说说你的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3、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4、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诗的思想是什么?(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悠然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5、读一读,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

恬淡、闲适、悠然自得、安于隐逸、超脱、超然物外宁静、悠闲、恬静

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洁身自爱、随遇而安、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篇九:《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积累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字词品味诗歌语言和意境;

结合背景和人物生平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诗意,体味诗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与世无争,高洁自持的情操;

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恬淡纯粹的读书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解析重点字词,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情。

通过对诗歌的品读和解析,了解作者归隐田园心情的闲适和悠然,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情怀。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中国文人与酒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感知。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情分析:

1.通过接近两年的初中古诗词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朗读古诗词的三个基本步骤: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对《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3.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复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白浅作为对象,从“酒”入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朗读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教师纠正。

三.通过提问的方式介绍作者

四.品悟

1.整体把握情感

教师提出问题:短短50个字,同学们读出一个怎样心境的陶渊明?能否在原诗中寻一个或两个字来形容?

明确:悠然(闲适/惬意/恬淡自适)

2.闲从何来

(1)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悠然”二字,还能从诗中哪些词句或者氛围感受到作者的闲适?

预设1:采菊东篱下——活动闲适

东篱——隐逸情怀

菊花——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预设2:山气日夕佳(心情悠然才能注意到美好的景色)

预设3: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心境高远,即便身处闹市也感受不到喧嚣)

(2)补充诗歌序言的内容确定诗歌写作的时间为“冬闲”之时。

《饮酒》序:“余间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明确:农事清闲情趣雅闲心境安闲

3.吾心安处

(1)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探讨陶渊明心境安然的根本原因——远离官场与世俗。

(2)通过对他与别人不同的隐居地点,引导学生明白——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3)《饮酒》序:“余间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则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抓住“寡欢”与“独饮”师生交流讨论陶渊明的心境——精神上的孤独(欲辩已忘言)不是不说,而是无人可说;不是不想说,是能懂的人太少。

4.陶潜之酒

总结陶潜之《饮酒》,中的感情——闲逸潇洒的心境/高洁雅致的情趣/归隐自洁的坚守/对世人的劝勉/知己甚少的感慨。

一庐一山一壶酒,

一人一影一丛菊。

一厢遐思两悠然,

一士痴醉几闲愁。

五.拓展与延伸(中国文人与酒)

(1)陶潜的一生是诗与酒的一生,他嗜酒/写酒。中国古代文人中也有诸多与其类似之人。请同学们分享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2)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酒,老友相聚,没有酒抒怀不行;故人远行,没有酒饯别不行;仕途失意,前途渺茫,没有酒浇愁不行;中国诗词歌赋中写到各种场景饮酒的句子不少,请同学们分享交流,并指出是哪一种类型的饮酒。

(3)“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中国古代文人嗜酒/写酒,却意不在酒,借酒抒怀而已。

酒是文人灵感的催化剂

酒是文人浇愁的麻醉剂

酒是文人泄愤的护身符

六.作业布置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中写到:“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的时候,宜读柳永;喝烈酒的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粱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口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相宜,狂饮细品皆可。”

从中那个选取一个人,以及他写酒的作品。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以及这句评价,赏析其作品。2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悠然——归

篇十:《饮酒》(其五)教案

陶渊明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3.学习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基础上默写诗歌;

三、学习难点

1、结合诗歌写作社会背景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呈现寒山寺、黄鹤楼、白帝城的美丽景色,引出文人有关的诗句,过渡到庐山脚下的陶渊明其人其事。

(二)走近作者

1、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三)读诗——感知音韵美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译诗——理解诗歌大意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草庐,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

志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里的景色傍晚更加秀丽,飞鸟结伴一起归巢。这里包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已经忘了要怎样表达。

(四)品诗——感知意蕴美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思考:为什么“无车马喧”?

远离名利根本原因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为“心远”?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无追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处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你是画家,让你将这两句诗画在纸上,你会运用哪些色彩,画出哪些景物?安静、美丽、恬淡、悠闲

版本一:悠然望南山。版本二:悠然见南山。

“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看到。南山的美景正

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想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思考:看到飞鸟作者会想到什么?

古朴的院落、摇曳的秋菊、葱茏的南山、归林的倦鸟——人生真谛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章的主旨

为何“欲辨已忘言”呢?

东晋时期世人重名利,文学重玄风(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陶渊明其人其文其思想都不被当时的人所接受。

6、小结感悟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优美的文字,依旧镌刻人心。让我们在语文这一方天地中诗意的栖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

本文地址:https://www.csjxz.com/czxz/zhongkao/1248795.html

  • 标签: 其五 精选 教案 饮酒 《选择》作文600字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饮酒》(其五)教案(精选10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饮酒》(其五)教案(精选10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创世纪写作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7687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