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写作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家乡的年俗作文(精选23篇)

家乡的年俗作文(精选23篇)

 作者: | 阅读: 3.29W 次

篇一:家乡的年俗作文

家乡的年俗作文(精选23篇)

王思雅

踏月影,辞旧发。抱着麻叶子,盼啊盼,儿女归。晚风携着年味幽幽伸进奶奶的窗檐,带来她的却是道不尽愁,我似乎看见了她倚在墙角的身影,可无奈疫情肆虐,只好借着回忆过年…

每逢年二十八各家就会炸麻子。不信你听,“噼呖啦”不正开始了吗?“宝儿,拿凳子上来坐奶旁边。”我的小嘴听见呼唤便巴望到了锅炉旁,想想诱人的麻叶子便垂诞三尺。本以为能大饱口福,却不料…。

“来,奶奶今天教你炸。”我怔住了,接着便看见奶奶拿来一双长筷子递与我。我不情愿地接过来,双手攀到了边缘,身子一股脑儿地往后撤生怕被油溅到似的。又学着记忆中奶奶的样子翻腾着筷子。下入锅中的面皮奏出了一曲交响乐,动听极了,而我也却成了乐队的指挥家,声情并茂闭眼享受。把起初的不情愿与畏惧一起抛之脑后。过了一会,两面金黄。我想要将其捞出,可未果,还炸大劲儿,糊了。

未以为没甚大得,可奶奶似乎不乐意了似的。她紧缩眉头嚷嚷道:“坏事了,坏事了"说罢,将我手中的筷子夺了过去,捞出,吹了吹接着忙吃下去。又伏在耳旁呢喃道:"过年,这黑的,糊的。可不行,儿女会不顺,使不得,使不得!

云卷云舒,大伙的影子被拉的好长,好长。我同伙伴们正在外头闹着,打着。却生生被奶唤回屋子要把麻叶子分好留给姑姑们。

记忆中的年味是镌刻在歌曲里。炸好后奶奶带着我到院子里给大伙分些。那时便听“正月里来是新年快乐阿,大年初一头一天啊…”抑扬顿挫的调子里是道不尽的盼望,吐不尽的情……

尽管现在你我被疫情相隔两方。可我似乎在窗旁也嗅到了麻叶的喷香。这香气暖暖的驶着风,也到了姑姑们的心房。

奶奶终是被岁月斑驳了,却把自己爱藏入家乡的年俗。国家累病了,却把自己的爱塞进防疫的细节。回望疫情我既感谢它让我懂得责任二字为何又谢谢它我品味到年俗的芬芳。

踏月影,辞旧岁。忆不尽的年俗,道不尽的情……

篇二:家乡的年俗作文

赵思睿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朝暮岁岁,尔尔年年。每逢腊月二十五,家中便要吃豆腐来求个好兆头。

在记忆的长河中寻觅,自打我记事起,每当此时,奶奶都会在院子里做炭烧豆腐。少年不识年滋味,那豆腐香所构成的年味,有种非凡的魔力,牵动着满街坊间放炮撵鸡的我在刹那间收心,奔往回家的方向。而奶奶也总会耐心地半蹲下来,拂去我额角的汗珠,将烧好的第一块豆腐喂入我口中。奶奶见我吃得开心,也满足地眯上眼睛,让我偎在她怀里,轻轻念着:“囡囡啊,你知不道,以前人吃豆腐是希望能锦衣玉食。豆腐颜色白白的,你吃了也能白白嫩嫩的,将来有福气,为人也清白。”“那我有福气了,第一个孝敬奶奶!”“好……”夕阳西下,落日洒下柔和的羽状光晕,和丝丝缕缕的炊烟点缀着小院中一老一幼的笑颜。带着一种魔力,揉着年味扎根心底,成了一种专属于年的念想。

有人说,味道和记忆捆得最紧,它让时光变得生动而隽永。

今年回老家下乡过年,恰逢奶奶在家准备豆腐。奶奶轻轻握着我的手,说:“囡囡,新年快乐!想奶奶了没有啊?”此时多年前在心中埋下的魔力生了效,进门前准备好的吉祥话于顷刻间化为一个中气十足的“想!”还有一句淳朴的却也再真诚不过的“奶奶,新年快乐!”而奶奶眼中则满是如太阳般温暖的笑意,眸子里尽是映着这样一个我。

我静立于一旁,专心看奶奶如何将块块雪白的黎衸以炭火相炙。奶奶先是用刷子沾满菜油,把烤架抹了个遍,接着便放上提前串好的块块软玉置于架上,来回翻动。噼啪作响的炭火有如鞭炮般辞旧迎新,星星点点即是再具年味与乡情不过的人间烟火。在这寒浆被炭火烤得滋地冒出热气时,那淮南子又成为了精灵,跳脱着牵引人们的味蕾,烘出心中的温情。冷白变为暖黄,棱角分明的四方涨成微圆,显得结实饱满,似将一年的富足皆囊括于此。更诱人的是,嗞嗞冒出的热气在空气中迅速升华成为一股黄豆被爆炒时成熟的香味,热烈、浓郁、奔放。我贪婪地呼吸着,心似猫抓般急切。奶奶娴熟地操作着这一切,我趁机挑出一块放入奶奶口中,说:“奶奶,这次您多吃点,会大有福气的。”阳光下,望着奶奶眼中快要溢出来的脉脉浓情,我知道,这甘脂便是我与奶奶祖孙情感的相融,是家乡年味的寄托。聚八方亲友与一堂,糅亲情于传统,更是灵魂深处涌上的对亲情、对故土的无限热爱与虔诚。

奶奶把新年美好而热切的祝福与希望混于豆腐,且以新火试新酥,将朴素四方盐酪做成一场包含深蕴的人间惊鸿宴,又何尝不是一种亲情的魔力呢?而院落中的一老一少,则是最温馨且有力的证明。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如今,随着人们对环保的重视与对疫情的防控,袅袅炊烟凝聚成了环保无烟,炭烤、放炮等一系列年俗也许会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年俗的回忆却从未忘却,与亲情的魔力一同扎根般深堆心底,如无恙山河般枯荣明灭,万古长存。

篇三:家乡的年俗作文

权新雅

一裁一剪诠释年俗记忆,一勾一贴承载祖孙之情。乡下,老家。在一年一度的热闹春节中定少不了窗花,而我的童年就伴随着窗花的镂空,开出一朵绚丽夺目地花。年迈的姥姥用她那双永不疲倦的双手,点缀起一年的美好与希望。“剪纸铺平江,雁飞晕字双。”早在战国时期剪纸就流传民间,渐渐成为家乡春节中不可或缺的习俗。

依稀记得儿时,当春风化了河中的水拂面温暖之时,年就以钻进了各家各户的大门。年老年少,忙里忙外,但都乐此不疲。但在桌边一隅,总有两个人格格不入。小小的我呆呆地望着姥姥大大的手在红纸上旋转着,那把老式剪刀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着点点白光,姥姥手中那抹赤红,好似欲挣脱那双束缚它的大手,在阳光下打着旋儿。“咔嚓”纸面不断与剪刀磨合好似不甘舍下他身边的伙伴,留下了只共我与姥姥两人欣赏的二重唱,眼见地上的纸屑越积越多,手上的红纸也变了一副模样,伴着时间,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跃然纸上,细细端详,那只大公鸡好似被年味给予了活力,用它嘹亮的歌喉开启了新的一年的美好时光。

“姥姥,您慢点儿,贴歪了,再往左一点!好!再来一点点!”每每在年二十九晚贴窗花时,时不时就能听到我大嗓门儿的“指挥”,不一会,儿窗户上的窗花都已贴好,整个屋中充斥着喜气与热闹,那时的我才真正感受到过年不只有快乐,还有自豪与骄傲。

剪刀还在红纸上翻转,可流年已走了大半。

如今,身处城市的我已贴不上姥姥亲手裁剪的窗花了,而且买回来的春花虽然多了一份完美,却少了一份往日家人之间祝福的传递,感情的积聚。我抿了抿嘴唇,看着窗户上有机器制成的完美窗花,不禁叹了口气,难道对于年俗的记忆在这一代会渐渐消退吗?

不,不会的。现在的人们都在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度过旧的一年,开启新一年的大门。人们对窗花的喜爱,不过是希望通过老一辈人留下来的手艺,裁去新一年的不足与缺点,留下美好充盈喜气的东西。其实,我们要学会割舍,保留下来美好,以此来感谢老一辈人在精神上给予我们的滋养,让年俗深深浅浅的印记在记忆中永不消退。

一年又一年,剪纸年俗永不变。

篇四:家乡的年俗作文

张梓暄

徐州的年是一部诗集,漾着古彭城悠悠千年的风韵,正月是它色彩斑斓的封皮,绘着金红灿烂的对联,明艳似火的灯笼,松软可口的馒头,欢声笑语的人群。书页翻起,一个多彩的年呈现在眼前。

馒头飘香古彭城

“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徐州的年,从腊八节便徐徐地拉开了帷幕,蒸馒头变成了头等大事,早早地登上了日程。

水与面粉,在父母手下容成一个白嫩嫩的面团,将它放入大碗之中,罩上棉被,用一晚上的时间,使它随着新一年的希冀慢慢发酵。明早再见它时,已是胖乎乎的小福娃模样,像是吹足了气的气球,轻轻一压,它便微微的凹陷了下去。将沉睡了一宿的它放在案板上,给它留下一些时间,让它缓缓苏醒。下面,便进入了最为重要的揉面环节了。徐州人吃馒头,讲究个“嚼劲”,徐州人揉起面来,自然讲究个力道。母亲卷起一截袖子,揉起面,似乎连脸颊的肌肉都在用力,前脚蹬,后脚踮,一只手捏着面团的边缘,一只手的掌心来回推收,反反复复。父亲也撸起了袖子,卵足了劲儿,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来回揉面。只见原本肥嘟嘟的面团不久就变成了一个个小宝塔般的馒头,将它们放入盛了清水的锅中,蒸上一会儿,打开锅盖,腾飞而起的热气,让冬末清冷的空气暖了。定睛一看,蒸熟的馒头比原来又肥了好几圈。将它捧起,它如一个可爱的花苞一般,撕下一块儿,却发现它是一层一层紧紧包裹着的,拥着自己最为柔软的内心,吃上一口,软硬适中,分外可口。这自然是要归功于揉面的功力。徐州人,豪迈包裹着细心,用最豪爽的姿态将最细的心意融入揉面的动作里,北方人的爽朗与豪放在蒸馒头这平淡无奇的过程中显露无遗。

馒头的醇香散入了古彭城的风里,吹入正用沸油炸着丸子的锅里,吹散了蒸年糕时朦胧的雾气,吹进每个热情豪爽的徐州百姓心里。

馒头寓意发发发,徐州百姓把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祝福裹进了美味的馒头里。

春联书写新年愿

“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翩翩而至,千门万户都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春联,准备贴在门前。在徐州贴春联,必是在除夕这天。或红底金字,或红底黑字,各式各样的春联争奇斗艳。我望着妈妈手中写着“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横批:春满人间”的春联,不禁疑惑的发问:“妈妈,你为什么挑中了这一对呢?”妈妈笑了笑:“新冠肺炎使国家还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我们也没有什么能做的,只希望祖国越来越好。”我微怔,这就是徐州人,家国情怀永驻心间的徐州人,将最淳朴的祝愿献给家庭,献给祖国。

阖家团圆跨年夜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晚上,千里迢迢赶来的亲人们欢聚一堂,看春晚,吃年夜饭。俗话说的好“饺子就酒,越吃越有”饺子,原名“娇耳”,本是东汉时期邓州人医圣张仲景所创造的医药,如今已经发展成家家户户都爱的家常小吃。一碟饺子,若再配上一小碟醋,半颗蒜,那简直成了徐州人的挚爱。饺子自然是早就备好了的,大年初一清晨,一家人便早早地起来,聚在厨房包饺子。韭菜馅,羊肉馅,各式各样。在某一个饺子皮中放入一枚硬币,混在饺子馅中,谁吃到了来年便会财源滚滚。饺子,爱是皮,情是馅,让初春的寒,消退;让新年的暖,入心扉。饺子以它馥郁的香温暖了徐州人的心。徐州人吃饺子,素来有“初一不动荤,初二肉里蹲”的习俗。大年初一定是要吃素饺子的,以求得一年,素净平安。一家人吃着饺子,在23:59的时候,数着数,随着春晚的倒计时一起,把新年的钟声敲响。没有了鞭炮与烟花,欢呼声更加明亮,是团聚的欢喜,是对旧一年的告别,是对新一年的迎接,响彻云霄。

大年初一,孩子们早起向长辈拜年,走亲访友,仍不间断,直到元宵,这个年才算真正地过完了,十几天的时间只嫌太短了。

徐州的年,徐州的风俗,古彭城褪去了斑驳的外衣,却保留了骨子里的风韵。你我故乡新的一年,未来可期。

篇五:家乡的年俗作文

胡思瑾

说到故乡,我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回去过了,前几次也顶多是回几天,而且常常是在暑假,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至于年俗什么的,似乎已经是比较遥远的体验了,我也只好就着朦胧的记忆与长辈的讲述回忆一下。

故乡的年俗门类有很多,当然常规的做饺子,炸丸子和麻叶子之类是必不可少的,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的时候,也总有人在自己碗里寻到一两只包裹硬币或是糖馅儿的饺子,代表着接下来一年的财富与甜蜜。

不知为什么,我印象最深的活动一直是大年初一早上的拜年,我体验这种年俗已间隔了几年,但有些情景仍然记忆犹新,也许因为爱热闹是小孩的天性,也许是因为我期待着奖励而重视它,每当大年三十,我总要坚持到零点以后,看过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景象,才安心入睡。到了大约早晨六点,我往往是被硬喊起来,虽不情不愿,但想起当天要拜年的事情,我便立马从床上弹射了起来,还有些睡眼朦胧,匆匆吞下饺子给家中长辈磕过头后,便跟着大人挨家挨户拜年去了。

我们这里拜年有些规矩,乡亲们总是会自觉遵守,大年初一给祖辈、给父辈、给兄长实实在在地磕头。旧时沛县拜年,先是在家给爷爷磕、给奶奶磕、给爹磕、给娘磕、给大爷磕、给大娘磕、给叔叔磕、给婶子磕、给哥磕、给嫂磕、就这样顺着磕下去。大年初一故乡的早晨,总能看到一波一波的人,从一个院子涌进另一个院子,用同样的姿势,几乎同步的动作一边磕头一边喊着长辈的称呼,给您拜年了。孩子们也跟着学的有模有样。随后便是长辈喊着大家别磕了快起来,同时不停的给孩子们抓花生、抓糖果等,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磕头后领取长辈的点心,比谁的口袋装得满。

时代在进步,有些年俗也逐渐淡化。炸丸子、炸麻叶子、蒸馍等逐渐被商业模式所取代,但家乡拜年磕头的年俗从未有变。

因为新冠疫情仍有反复现象,今年春节,为响应国家防控防疫的要求,背井离乡的人们大多选择在驻地过年,不能给亲人用传统的方式拜年,但我相信,疫情并不会疏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篇六:家乡的年俗作文

周子轩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些文化传承中,无不透露人们对幸福安康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看来,最能集中体现这一点的便是故乡的年俗。

我的家乡在徐州,自古以来便是运河通衢,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这发达的交通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徐州人热情好客的品质,年俗的发展。今年(2021年)是特殊的一年,因疫情的余波,我们开始自觉原地过年,但这也让我踏着悠闲的脚步,回到当地老家,探寻年俗的踪迹。

因为时代的变迁,城镇的人们很少举办像以前一样大型的庆祝活动,但我们还是能从日常的细枝末节中找到一丝年味。

首先是贴年红,其中包括春联,年画等等。当爷爷带我走上矿里的集市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摩肩接踵的人群,第二眼则是道路两旁的满片红:画年画的,剪纸的,卖春联的……空气中年的气味好像一下子浓郁了起来。爷爷和我走到了一位写春联的师傅那,只见他翻起语册,把红纸向上一摊,轻点小墨,举箸提笔间,一幅工整标志的行楷便完成了。上联:一家和睦一家福。下联:四季平安四季春。横批:阖家团圆。周围的人都拍手叫好,我看见桌上的行草楷书等流畅的字体,暗叹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后我们便回家贴年画,因为徐州依靠大运河,所以当地的年画也有些苏州桃花坞的味道,灵秀精巧。人们也在家里的门窗上贴“倒”福,寓意福气来到,一年顺顺溜溜。

在我们忙着贴年红时,奶奶开始了扫尘,这也是一种年俗,蕴含人们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愿望。接着杀公鸡,包芝麻豆沙馅的包子,炸猫耳朵,炸丸子。最重要的便是包饺子。饺子在我们这也叫扁食,因为地区的差异,扁食在闽南那一片是馄饨,因其形状也像元宝,人们吃了它也有招财进宝之意,另一方面,在寒冷的年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饺子,更显团圆之意。

等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变回乡村老家,给长辈拜年。聊家常聚团圆,随着科技的发展,拜年的年俗也随之多样化,朋友亲戚之间都以网络互相传递信息,拜个早年。有些因疫情无法回来的人们也以视频通话的形式来实现拜年的愿望。送节礼也有了网购,红包的形式。当然,徐州人是热情好客的,凡是市内的本地人,大多还是以走亲访友的形式拜年,这样更能体现礼数的周到,和友好往来的情感。

除夕当天,本地人都要用到爆竹,这是一种给人带来欢愉吉利的年俗,每当饭前放一声爆竹,更添节日喜庆。但现在的城市越来越多,爆竹有的时候会引发一些危险事故,人们也减少了烟花爆竹的使用,更多的是以云爆竹的形式来用,方式变了,但节日喜悦的气氛没变,人们欢聚的气氛则更浓了。

最后便是守岁和拿压岁钱了,守岁就是一家人和和睦睦,共同一起等到凌晨的钟响,在这段时间呢,我们可以一起看《春晚》。压岁钱原本从爷爷奶奶手中拿过来,是很高兴的,觉得自己可以买些想要的东西。但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更多的高兴则是来自压岁的本意:祝长辈在新的一年里越来越长寿。

我家乡的年俗可能并不独特,但其中有个人的美好愿望,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社会和国家的团结稳定,安全繁荣。这在全球疫情的时代背景下,是绝无仅有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而这则归功于我国劳动人民朴实,热情善良的美好品质,这一切在家乡的年俗中都有体现。

篇七:家乡的年俗作文

王昱晴

在久居乡下的那段温暖时光里,有一道绝美的风景总是映入眼帘,且脑海中也早已挥之不去。

每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那闪闪窗棂上有着如团团正在燃烧的火焰,保护着我们那易碎的梦。可在迎新春的那几天里,有了丝丝的变化。

春节一来到,那一个个小红纸尖的小动物爬上了镜子,种种别样福字刻在了包装纸上,植物则爬上了玻璃,红瓦上。如若没有这些小生灵,那年在我心中也黯然失色。

正坐在窗边想着要奶奶剪些别样的图案,谁知那一枝蜡梅竟被风悄然携入了我的视线中,我灵感正来,便央着奶奶剪出蜡梅的样子,好让我无论四季交替或其后变换也能时时刻刻看见它。奶奶听后轻轻点了点我的额头,随即便道:”说吧,是要什么样的和那枝一样吗?”我听后俏皮一笑:“当然,我相信奶奶的实力。”奶奶听后唇角的笑意更深了,衬得那张纸也更加红了,年也即将来临了。

随即,奶奶便从篮子里拿出一把剪刀,她把平日里对对待庄稼的耐心与仔细寄托到了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中,也把对我的爱也藏在了剪纸中。因为奶奶眼中的光亮如水般打着旋飘转了起来,再回看奶奶手中的剪纸如变戏法似的已经有了两三个花朵的模子。

一剪一剪,随着一阵阵咔嚓有力的剪刀声,红粉色的纸屑,落了一怀,那迎新年前的准备也在奶奶手中悄然到来。奶奶每剪一次,我的心都会随之收缩一次。在家乡,让我惊叹的有翻涌着滚滚金浪的麦田,有无数的汗与雨水浸湿的土地,有蛙声一片的池塘,但让我的心收缩到疼的恐怕也只有它了吧。守在奶奶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如这多余的纸片一样,被奶奶的剪刀剪掉了。剩下的有沉稳与艺术的完美相融,也有年味交缠在其中。

与此同时,我也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传说中的主角,现如今,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之上,内心如火如荼,亦平淡如水的为我讲着她的故事与我的童年。言语中,指尖处,早已把零散的丝线编织而成一幅属于年的秀丽锦帛。这锦帛虽无蜡梅花香但却有着另一种属于年独特的味道。求窗花影独吟中,只怕也是如此吧。

总想起,那因那因转角处的弯而弯曲的眉毛,那因平直处的顺滑而平舒的眉心,那因幅幅佳作而感到满意的弧形眼睑,都如水般流露在指尖,显现在纸上,如月华一样投入我心中。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蜡梅贴在窗棂上,亦贴在了我的脑海中。有着年味的交织,更显其风姿。

而家里人一提快过年了,老人们总是说道:”该剪窗花了哈,再不剪就晚了!”好似这剪窗花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一项。而我的奶奶听到后则立刻拿起拐杖将我推出门外”毛丫头,去集上买两包红纸来!”我有时小声撅着嘴嘟囔着”估计我还没纸重要。”话虽这么说,但事嘛,还是要照办的啦。现如今回想儿时情趣,仍是勾唇一笑。

奶奶送我的这株蜡梅,虽易折但却不易败,虽无味,但却有浓厚纯真的爱存在于其中。

窗花是老人与长辈的祝福,是新的一年中必不可少的准备,也是一种荡漾在内心深处,流露在指尖的爱。以爱相伴,以梦为马,追寻属于自己如火如荼的人生,追寻属于大家的年,是新的一年中最美的祝福了吧。

篇八:家乡的年俗作文

刘博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不变的坐标,如一座孤岛亘古不变。那里会有你最在意的亲人,味道,哪怕是月亮都是“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可能是清明的一炷香,中秋的一轮月,端午的一叶舟。时光飞逝,渐渐的我长大了,回故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心与故乡的距离却越来越近。我想念故乡,想念那个张灯结彩,充满年味的街道,想念那些意义非凡的年俗。

徐州人过年一般都会在腊月十五之后准备年货,但是无非就是多买些鸡,鸭,鱼,肉,之类的。并没有啥特别之处,不过在腊月二十五之后人们就会专门开始做徐州当地的传统美食。比如油炸麻叶子和炸丸子。在徐州,过新年的时候有"过油"的习俗。家家户户会支起灶台,锅里倒满油,炸麻叶、炸丸子。麻叶可以用小麦面粉或者是米面粉做成,混合着黑芝麻切成菱形,根据口味可以分为咸甜两种,用鸡蛋和面会更香;徐州人好吃素丸子,一般是萝卜馅,把馅料倒进稀面糊里,拌进调料搅匀,用手挤成丸子形状直接下油锅。麻叶和丸子下入油锅后,会立刻在油中上下翻滚,不一会就成了金灿灿的果子。作为过年期间徐州人餐桌上的两大主力军,可以吃上一整个春节!

在徐州过年一定要蒸馒头,要蒸够吃二三十天的馒头,这个叫“年馍”。过年时蒸“年馍”是很讲究的。有实心馒头,有包多种馅料的馒头,有形状奇特的馒头。其中,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用来打发乞丐,也有的用来饲养牲畜。由于馒头讲究多蒸,往往很长时间吃不完,剩下的馒头多出现皮面干裂现象。这时,吃起来味道比较差,但心情却极佳,因为,这种现象,徐州人称之为馒头“发笑”了,预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庆有余。即便是家境不好的人家,蒸的馒头虽不多,也要特意留下几下,待其“发笑”后再食用,以图吉利。

徐州风俗,贴春联必须在除夕这天。用红纸写好后,在门板上贴上副大的,门框上贴一副窄长的,另加一窄短的横联贴在门楣上。门联以外,另将红纸裁许多方块状使角朝上为正菱形。除夕这天,应该把所有的为过年而吃、用的事情都做好,俗称“忙齐了”。这一天,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也多是:“年忙的怎么样?忙齐了吧!”忌说“完”,某件事做完了,也只能说是“忙齐了”、“做齐了”。年忙齐后,便准备祭神拜祖,磕辞岁头。吃罢晚饭,便开始摆供。正屋正中的墙上,高悬神轴;神轴下摆长条几作供案,案上摆迎接过年而制作的食品如枣山、枣花馒头、水饺等。此外,再加上栗子、白果、红枣、桂圆、核桃等五种干果,俗称“素供”。供物前摆上香炉、香烛等,条几前置一方桌,方桌上摆一盏点燃的铜灯、一副铜磬。桌前地上再放一块红毯,作跪拜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中国,数不胜数的特色风俗,各有千秋,中国人民用智慧和团结组成了一个文明的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结晶,呵护中国这个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吧!

篇九:家乡的年俗作文

朱悦宁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题记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每年除夕,多少游子在归途中行色匆匆,归心似箭。团圆之夜,又有多少人只能留在异地,遥望故乡,暗自伤神。在记忆深处的团圆是怎样的画面?同聚一堂对你来说,是怎样的感觉?

新年将至,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好不热闹。故乡的年俗太多太多,其中这团圆饭却是这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团圆饭意义非凡,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也在一起做饭,这做饭的过程也是异常有趣。说到这美食,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这地锅鸡了,这一道菜,最重要的不是鸡而是锅边的面饼,一半焦脆,一半吸满了汤汁极其软糯,大家准备好口水,听我细细道来。既然面饼如此重要,那我们先来说面饼,首先,准备一些面粉,在面粉中加入少许的盐。其次,少量多次加入清水,将面揉搓成一个光滑的面团,看着这圆圆的面团,还真有几分月亮的影子。将面团包上保鲜膜静置,接下来就可以制作鸡了。准备一只公鸡,因为煮的时候会缩水,所以要将鸡剁成较大的块状。然后将鸡块洗净,准备并切好葱姜蒜这些材料。桂皮,八角,辣椒,草寇,香叶,少许花椒,古朴的调料配合着新鲜的鸡块,就像古人的智慧与现在科技的碰撞,又似这上下五千年所有酸甜苦辣的集合。准备好这些,就可以将调料放入油锅翻炒,再将鸡块放入,配着这鸡块放入锅中的还有料酒,生抽和蚝油,才过几时,这鸡块便变了颜色。看着这锅中的泡泡相继冒出,又渐渐化作蒸气,带着这新年的美好祝福,飘入空中之时,便可将面饼放入。等待一小会儿,你便会看到这面饼饱吸汤汁的贴在锅边,这时便是这道菜可以端上桌的时候了。色,香,味俱全,还真是名不虚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地锅鸡的味道就似这首诗一般。总之,味甚妙。

这桌上的美食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那会是我一年中最富足的一顿晚宴。和爷爷奶奶,祖父母一块,叔们喝酒,作为孩子的我们喝饮料,大人小孩围一桌,话家常,吃便饭,饭后就一块围坐在客厅看春晚那是我对除夕团圆饭最深刻的记忆。在这记忆深处,是故乡,是怀念,是圆桌,是团圆。

可如今年味渐渐淡了,团圆饭似乎随着老一辈人的“销声匿迹”变得难以团圆,又似乎随着社会的巨大压力变得难以团圆。一起吃团圆饭的圆桌就立在墙角,历经了一年的消磨,这圆桌与墙角早已结上一层蜘蛛网,它在等,在等用它的时候,就这样,从除夕盼到下一年除夕,可渐渐的它发现用它的除夕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其实圆桌就在那里,但它也只就在那里。

“海光滟团圆,一颗明珠落玉盘。”都说月是故乡明,可独处他乡的诗人却又不得不承认今晚的月色是如此的美好,江边渔火星星闪闪,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只有那广寒宫里的嫦娥才知游子此时的心情吧!团圆,一个多么美好的词汇,又承载了多少悲欢离合……

在我的记忆深处,团圆是那一张古朴的圆桌,是那一桌饱含真情的地锅鸡,更是那一屋热热闹闹和和气气的家人。我到如今也不明白这同聚一堂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我所能知道的,是这故乡永不变的温情化作年俗,伴这故乡人一辈子。

篇十:家乡的年俗作文

刘彦昕

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文化精髓在“春节”这个节日高度凝聚,春节,承载了中国14亿人日日夜夜奋斗的希望,也寄托着那份国家富强、家乡和美、阖家团圆的情之深沉。

故乡的年俗不计其数,亦或静心捉墨,将自己的美好愿望书写于春联之上;又亦或专心和面,将那寓意蒸蒸日上的发糕,编织于浓厚亲情之间。可在我看来,家乡最具真情味儿的年俗,便是那大年三十儿晚上的团圆饭。

奶奶是那团圆饭的核心主导者,一进了腊月奶奶便开始为新春忙活起来了,她似乎能把过年期间的习俗倒背如流,她似乎一直期待着年的到来。她日日夜夜穿梭于田地与灶台之间,亦采撷美好、亦挥洒希望,她的眼里,绽放满喜悦,仿佛透着光芒,像漫天飞舞的绚烂烟花,像星辰大海。尽管汗如雨下,可她似乎内心有所期盼似的,仿佛只为看到子女品尝饭菜时喜盈盈的神情,只为看到一家人团坐在桌旁,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那一刻,心都聚在一起。

曾问过奶奶的,为什么这么辛苦的准备这个年,现在年味儿不是很淡了吗?奶奶笑了笑:“年是十几亿人日日夜夜奋斗的希望,也是中国人民最美好的象征,我辛苦一点没什么的,但年味儿是家乡的名片,是家风的传承,你要勤劳、要自强。”奶奶低头继续她的年味时光。

奶奶是勤劳的,她总是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把家中整理的一尘不染。奶奶是坚强的,这似乎是他一生都要去践行的品质,但我也看出她对生活的虔诚,看出她对人间烟火气的向往,浸润了流年,惊艳了时光。

和奶奶一起度过的年,年味总是五彩缤纷的,雪白的馒头,鲜辣的鱼肉,橙黄的糖果,奶奶在厨房里洗、切、泽菜,是安静的,雪白的,是最纯真的年味儿,厨房里雾气缭绕,我轻轻从后环住奶奶的腰:“奶奶,你最幸福的是什么?”奶奶笑着说:“你们都好,都平静地对生活,都保持对生活的享受,对生命的敬畏。”

时光穿梭,编织了一张时间的网;流年变幻,绘制了一张美丽的蓝图。终于明白,最纯真的年味儿就藏在这团圆饭之中,像是纯白,又像是鲜红,但有你有我就足以,那只因为,我们同根!

2021愿国泰民安,愿我们都能与家人团圆,去品味那人间最美烟火气。

篇十一:家乡的年俗作文

杜欣静

打竹板,响连天,我给大家来拜年……小孩子朗朗竹板声​溜进耳中。要过年了,每家每户都在忙碌着,我们家也是如此。噼里啪啦啪啦啪啦!鞭炮声震耳欲聋,孩子们欢声笑语,整个小镇洋溢着温馨与幸福。

过年了​,一些习俗自然是不可缺少。要说年俗,我故乡里可真不少,包饺子、放鞭炮、蒸馒头、炸金果棒……每一种习俗都令我印象深刻。

每一次回老家爷爷总会给我炸金果棒,我也次次在旁观看,在凉爽的下午,爷爷先是和面,之后便开始擀成五寸的薄皮,提起菜刀迅速切成长条,之后放入热油中,炸至金黄,接着油倒出,放白糖,翻炒着直至每个面都有糖浆,最后一捞。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盘中一个个金黄的果子使人馋嘴。金果棒名不虚实。

​小吃不止金果棒,我最喜爱的还是爷爷亲手做的炸丸子了。

以往过年,我总是缠着爷爷给我做丸子,爷爷也不厌烦,熟练的给我做。首先是面糊爷爷总爱选红心萝卜,接着放入葱姜,在一起搅碎,其次加入适当的盐,十三香,并加入面粉搅拌,搅拌成能成糊状,将油烧到五成热,之后爷爷在手中抓着一块面糊,做成一个个小丸子,放入油锅,锅中的丸子也像一个个圆圆的胖娃娃,在热油中热闹着,玩耍着。最后炸至金黄,捞出,整套动作行云流水。这丸子在我儿时对我可是稀罕玩意,淡淡的咸也让我吃不腻。以往我可是会偷偷在口袋中塞好些。记得那时候我感觉特别开心。

小吃说些,玩乐也有些。

对于过年,一家人写对联时是非常热闹的,一人写一对,都是对未来的向往与喜爱。孩子们也在这时争先恐后,乐此不彼。当我写时,也不知有些紧张,字歪扭七八,但我也是开心,整个气氛都充满着欢声笑语。

“快捂住耳朵!放炮啦!”“噼里啪啦啪啦!”小孩们尖叫着,笑着。放鞭炮在年前有一次,放着鞭炮,吵吵闹闹,嘻嘻哈哈,好不热闹。走进屋里也能看到老人给孩子讲着“放鞭炮了,年兽就不敢进来了,穿红衣服,年兽也不敢吃小孩啦。”孩子们也在旁一脸认真地坚信着。

临近过年,家家户户热闹着,忙碌着,整个年充满着幸福,期待这次的春节有怎样的惊喜。

篇十二:家乡的年俗作文

厉晨溪

元宵的面灯,永远是我们一大家子分外期待的,恋它的灯火,喜它的模样,贪它的味道,在幽幽灯火中,照亮前方的路……

每每一到正月十五,我们家就会传出摔面的声音,记忆中的祖母慈祥的微笑着,天伦之乐凝聚于指尖,手指灵活地翻弄着手中的面团。轻轻一压,一朵莲花在祖母手心中悄然绽放,用棉签做引,线头上涂油,几下旋转便嵌入了灯芯,又马不停蹄的来捏家人的属相之物,又因家人属相各不相同,没法翻模子扣,祖母只好一个个地用手慢慢捏,这时,最快乐的当属我们这些小辈们,偷偷拿走捏好的吉祥物,淘气的扔上空去,口中还念着祖母教的童谣:“子鼠丑牛来赛跑,寅虎追着卯兔咬……十二生肖团团转,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的议程,铭刻在童谣里,一辈一辈传唱下去。这时,多是一不留神,“啪”的一声,吉祥物摔了个稀巴烂,祖母也不打骂,还安慰我们道:“乖乖,别哭,奶奶再捏个是了。”我们喜笑颜开,欢笑地去别处闹腾了。

年味浓浓,捏了面灯烧滚水欢度元宵喜盈盈……

灯火划破黑暗,我细细照亮每个角落,古有传说:灯火照处皆平安。祖母说是因菩萨化身为灯火,只要照到的地方,是有神明守护的,我虽半信半疑,可我还是注视着灯火,许下“来年平安”的愿望。火摇曳,影朦胧,人影映纱窗,只身一人,望圆月,携面灯,送光明,照前路,端面灯在手,靠近嘴边,吹灭,青烟绕梁,袅袅不绝。望此情此景,忽想起一诗:“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喜闹佳节,照了平安品面灯,欢度元宵开心年……

走出房间,催促祖母把面灯煮出,煮好,盛出,虽烫口,但面筋道,有祖母之情在内,是无物可比的。

品着面灯闹元宵,面灯是年的压轴戏,闹过元宵,我们也回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小小的面灯中,深藏着亲人浓浓的爱,灯火因此耀眼,它照亮的年俗,品出了亲情,面灯闪烁,年味亦浓……

篇十三:家乡的年俗作文

姜岳辰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在我的记忆中,年亦是“黏”,能把一家人的心黏合在起来。

只要一过腊八,便是全家最忙的时候。买年货、灌香肠、蒸馒头、炸麻叶……邻居们习惯了现代快捷生活方式,炸麻叶子这样繁琐的事更不会做了,久而久之,炸麻叶便成了我家独有的年俗。

奶奶向来是家里过年操办的主力队员,炸麻叶更是当仁不让。只见她先将面粉倒入盆中,一手抓着黑芝麻,另一只手飞快的旋转着面盆,一粒粒的黑芝麻便如同天女散花般巧妙陷进了面粉里。

也许是常年做饭的原因,奶奶的手便如同一台精确的电子秤,抓上一把糖,便能巧妙的把甜味调得刚刚好。

加水,和面,奶奶的手像设置了固定程序的机器一般,将面团反复的揉搓、摔打、翻转、塑形,几分钟后,一个个缀满了点点芝麻的面团,就乖乖地躺在了案板上。30分钟的醒面时间,也是奶奶任务交接的短暂时刻。

接下来便是妈妈——过年操办的二号队员接手的时刻了。只见妈妈已经撸起袖子,系上围裙,她右手拿着擀面杖,左手抓起一个面团,面团便听话地随着擀面杖翩翩起舞,转眼间便薄如蝉翼,这也是令我最为钦佩的地方。我也心痒痒,想试一试,便向妈妈投向渴望的目光。

妈妈会心一笑,将擀面杖递给了我。

我刚刚落下擀面杖,面皮便如同火烧一般迅速烂开了一个洞,妈妈便拉着我的手,轻轻按压着面皮。这份爱,便在面皮中晕染开来,慢慢的洞补上了,和妈妈之间的小隔阂也填补了。

刀轻轻地划下,一个个漂亮的菱形铺满了案板。“哗”一下便放进了滚滚热油中,麻叶子在锅中伸展着身体,香味便在空气中氤氲,升华,调皮地钻入我的鼻腔。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片塞入口中,浓浓的面香伴着余温,席卷了整个口腔,酥脆香甜。妈妈尝了也赞不绝口,“妈,您快尝尝,您活得这面和放得这糖刚刚好”!奶奶笑弯了眉毛,快乐祥和的气氛充满了厨房,幸福的味道,水流般缓缓流淌。我们的心紧紧地黏在了一起。

奶奶和妈妈将麻叶子分装成袋,嘱咐我给邻居们都送些。奶奶说,有了这自家做的麻叶子,才有了年的味道。

这份炸麻叶,蕴含着更多的精神滋养,承载了三代人对于年的温馨回忆,将三代人的代沟黏补,也把我们和邻居的心紧紧地黏在了一起。麻叶子传承的不仅仅是年味,更是黏情。

篇十四:家乡的年俗作文

宫琪诺

古人的年味酿进了那半盏酒里,刻进了迎春的桃符中。小时候我的年味藏在了暖和的棉袄里;渐渐长大后,年味藏在了我和哥哥震天响的炮竹声中;可现在,年味又藏在哪了呢?

我对家乡的年味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只是循规倒矩的团圆、饺子、鞭炮、春晚、守岁……

当疫情与离别这两声“警钟长鸣”过后,年味彻底刻进了我的岁月长河,改变了我的认识。

我不会写福字,不会写春联,只会在年三十那晚,嬉笑着对母亲说:“妈,您春联贴得真好!嘿嘿,压岁钱呢?”而今年的春节,我只能艳羡着别人家火红的春联,时不时还对着镶着金边的“福”字出神发呆。太爷逝世,按习俗,家中三年是不能贴春联的。母亲的那弦似乎绷不住了,思念与悲伤的浸润中,我似乎开始理解离别的含义。我该懂事了,该独挡一面了。稚嫩、天真、不再是我的代言词。“雁过无痕,叶落无声”,终究领悟:拥有而不懂得珍惜,再多再好也将变为遗憾。唯有学会珍惜,才拥有真谛!

暗夜,是街边亮起的花灯,是烟花在静夜中的绽放,一切都是那么恬静与美好!

去年新冠疫情的警钟响彻全球,才蓦然发现“团圆”何等重要,“团聚”何等心切。

耄耋之年,钟南山院士冲上疫情最前线:“国有战。召必回。”一句句宣言,壮怀激昂,振奋人心。似乎遥不可及,却又近在咫尺。小姨,一名身为党员的护士,主动请愿,支援武汉。却不曾想,她还有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儿。她为人妻为人母,亦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紧要关头,她只知道重任之下有默默支持她的老公和家人,只知道疫情严峻,危及生命,却毅然选择风雪逆行,义不容辞才是她的责任!以一身白衣,舍一己安危,守一方平安!对于“爱与团圆”,她诠释得比我们更深沉……不知生死的归途,听闻、落泪、祝福、祈祷……

山川异域,风雨同天。山河犹在,万民同心。

绚丽的烟花将我从曾经浓浓的年味里拖出,让我经历了生死离别后,懂得人生在世,且行且珍惜;让我经历了疫情后的惺惺相惜,顿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全家齐聚,端坐一堂,举杯同庆。而这充盈着幸福的背后,是无数逆行者奋力托举而出,是最勇敢的他们与时间赛跑,从死神手中抢来的一切可能。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而今,新年在翘首以盼中到来,年味却依旧深植我心。曾经焰火灿烂,如今灯火阑珊。我四处寻觅。原来,曾经的年味并未消失,她藏在我的心中,藏在团圆中,藏在每一个团圆的家中。

篇十五:家乡的年俗作文

张徐妍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风俗,五花八门,单春节的习俗,就有许许多多,但亘古不变的是那份喜庆和热闹。

说起过年风俗,我可有发言权了。因为我的家乡江苏省徐州市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过春节的很多风俗习惯都是从那时候传下来的。出生于徐州沛县的刘邦在灭了秦朝以后,建立了汉朝,据说,刘邦在长安定都之后,就把老父亲母亲从徐州接了过去,在宫里吃的住的待遇都极高,但没过多少天,他父亲就提出来回去,说长安的风俗习惯和家乡不一样,也没有多少熟人说话。刘邦便许诺其父要把家乡城沛县搬到长安。果然,刘邦在长安叫人照着沛县这个城外镇的样子一模一样又造了一个新城,把他父亲接来。他父亲又要把所有邻居都接来,结果大家都来了。刘邦带去了一大帮子徐州沛县的人,那些人的风俗习惯到那地方就传承下去了,一代一代传下去了,于是全国也都传下去了。

进了腊月,年也就不远了。在徐州,有”喝了腊八粥,孩子好拉巴“的就法,所以那天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喝上一碗用红豆,花生,红枣,江米等混合熬制的腊八粥。一般从腊月十五之后开始,要开始置办年货了,也就是多买些鸡,鱼,肉,蛋之类。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多说好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二十五以后,家家要”除尘“,也就是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室内外卫生和个人卫生扫除,年前不留垃圾,而且徐州人一个正月里不剪头,俗称”不留隔年头“。腊月二十七开始专门准备制作一些传统风味食品,如油炸麻叶子,分咸甜两种,是用半熟的烙馍切成菱形,晾干后再炸,还有用萝卜切碎后拌面制成的炸丸子。另外,要精心剁好够吃几天的饺子馅,蒸好够吃二三十天的馒头。过年时蒸“年馍”是很讲究的。有实心的馒头,有包多种馅料的馒头,有形状奇特的馒头。其中,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由于馒头讲究多蒸,往往很长时间吃不完,剩下的馒头多出现皮面干裂现象,这时吃起来的味道比较差,但心情却极佳,因为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馒头"发笑"了,预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庆有余。除夕贴春联和祭祖都是男人的事,每年三十的早饭后,爸爸会去祖坟上烧年纸,给故人表示心意,然后回家贴春联和对联。在徐州,春联花样可多了,在门前树上贴开“开门见喜”,车上贴“出入平安”,灶台上贴“年年有余”,床脚上贴“身体健康”……除夕晚上要守岁,一家人围桌而坐,看电视,欢声笑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过了年,我们也是又长一岁。

最后就到了元宵节。我们徐州人把元宵叫作”汤圆“,是团圆的意思。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看到大红的笼,小孩子们的手里也是各式各样的花灯,到了晚上,无论有多么寒冷,大家就好像是约好似的,提着花灯,走出家门,说说笑笑。至今我的书柜里还有个用面做的”莲花灯“,是奶奶小时候给我做的,惟妙惟肖,真的好神奇!

过完了元宵节,春节才算真正过完了,而每年的过个时刻,我都是意犹未尽,真恨不得再重来一遍,没有办法,只好掰着手指头盼着下个春节快点到来!

篇十六:家乡的年俗作文

梁馨月

年俗,是舌尖上的酸甜苦辣,年俗,更是心头上的不舍牵挂。

树影斑驳,星月皎洁,记忆中的年,最不可缺少的,还有那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很小的时候,奶奶总爱抱着我,跟我讲年的传说,年是一个很凶猛的怪兽,常年生活在水底。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把火红的灯笼挂在窗外,随柔风轻轻摆动,底部的流苏似舞者,一根根飘扬在空中……这样年就会像被打败了的逃兵,消失的无影无踪。身边只有一阵阵清凉的微风,仿佛有着丝绸般的光滑触感,将我包围在一个轻柔幸福的小小世界,用温柔的话语编织一个个童话的梦,也留下属于故乡年俗的独特记忆。

早饭后,奶奶和爷爷便围坐在桌边和面做麻叶子,先在面粉中加入糖水,用筷子搅拌,再用拳头压成面饼,撒上少许干面粉,用手掌发力,以大拇指为中心,绕四周进行揉面,只见奶奶娴熟的将面一团,一掐,一扭,一压,一揉……动作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直至表面光滑,静止醒面。看到这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面团。总能让我想起又香又甜的年糕来。

然后要将面团分成很多小份,擀面时还要在白净柔软的小面团里撒些芝麻,如宝石般星星点点的点缀着。奶奶有一双勤劳的双手,擀起面来更是毫不费力。于一推一收之间,面团便服服帖帖地化作一张小巧的薄饼。再将薄饼放置在已经加热的鏊子上,三十秒左右时,要把一个长长的竹片整个伸到面饼下,从侧面翻起。我试了一下,可不是把饼掀飞,就是把面戳破。

再等半分钟,把薄饼从鏊子上拿下。奶奶说,这时的薄饼还是半熟,若是全熟便是我们家乡徐州的特产——烙馍了。最后,将撒了干面粉的薄饼叠在一起,切成树叶般的菱形,再放入锅中油炸,一次炸几个,待表面金黄时取出,刚做出来时口感绵绵的,要放脆了才好吃。

麻叶子大多是甜的,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和现在形形色色的精美食品相比,它显得有些普通而不起眼。但我吃起来却有种特别的味道,也许是寄托着故乡的回忆与温暖吧,麻叶子成了我心目中最好的零食。

“这就要走了吗?东西都带全了吧?”面对离别,奶奶似乎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是不停地摩挲着围裙。装后备箱时,奶奶凑过来看了又看,忽得像想起了什么,皱纹间掠过兴奋的光彩。“这些都是草鸡蛋,外面买的没我这味道好,专门留给你们的,每天早上煮两个,有营养!”

挥手作别,汽车发动。夜晚,电视机里是欢度元宵的联欢晚会,窗外是凌空绽放的火树银花。厨房里,等荷包蛋发出吱吱的呐喊声,蛋白也被煎的焦黄了,便将它们请上了饭桌。轻咬一口,清脆的口感之后,菜籽油香、蛋香、葱香交相呼应,在口腔里打转……我不清楚它是否真的比卖的鸡蛋口味更好,但我知道,这味道里,有奶奶对于我独一无二的牵挂。所以,这味道,无可替代。

推开窗,万家灯火里,厨房都有人忙碌着,空气中也时时飘溢着菜香。春节终会结束,年味也可散尽,但我相信,永恒不变的是,每一缕香气里潜藏的脉脉深情。

篇十七:家乡的年俗作文

许涵

一年中最隆重最幸福的节日是什么?自然是春节,但过年过的是什么?我说自然少不了家乡年俗的那份情。

“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我家乡,人人都会的一句童谣,在那个时期我就特别喜欢被家人使唤。“晒被子,蒸馒头。”年味在加重,年俗在体现。

“隆,啪啪啪。”随着跨年钟声的敲响,火红的鞭炮和烟花在空中舞成了一条长龙,欢乐如炮纸般四处飞溅,新春隆重来临。这时作为孩子的我们彻夜难眠,期待着黎明的到来。伴着袅袅的炊烟,仿佛空气中流淌的也是浓浓的年味。新年年味身边漾,鞭炮轰鸣耳边响。

拜年这一年俗,携着鞭炮的力量,裹着糖果的甜度,夹着串门的快乐,闯入新春。这乃是我最喜欢的一项年俗。随着鞭炮声最后一个音符的下落,我们就迫不及待抓住父母手中的新空书包,往身上一背,一蹦一跳地去挨家挨户地拜年,父母爷爷奶奶这时也会放下沉重的包袱。露出高兴的神情。爷爷奶奶也会将之前做好的炸果子和花生糖果及红包放在院子里,大敞院门,等着到访拜年的孩童。每当我到一户人家时,我总会将书包拉链一拉,把书包一摆,一递。重复着相同的祝福的话语,“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时,那个开门的大伯就会笑嘻嘻地抓一把糖果放入我的新书包,临走时还不忘放一个红包。摸了摸我的脑袋,微笑地说:“加油,好好学习,这么聪明,一定能考上大学!”我此时总会像小鸡啄米般点点头,却全然不知,这话语中包含的多少期待。真是儿时拜年童真现,祝福声中人心显。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勤奋的洗刷匠。”边哼着童瑶边向家中走去,把早已被糖果所充斥的书包一放,拿着一个蛇皮袋子就往门口冲,到最后口袋裤袋中早已装满糖果,往往是走一路糖果掉一路。好一个无邪孩童只知乐,蹦跳不知糖果落。

“滴滴。”一阵喧嚣的堵车声将我从记忆中带回,望着眼前的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我不禁摇了摇头,临近过年,城市中竟没有一点年味的气息,偶尔有在街上摆摊卖春联的,虽然增添了些许年味气息,却与死气沉沉的城市有些格格不入。新春年味在淡化,过年激情在消失。现在去拜年,别说不关门了,关了门不反锁,都感觉心中不踏实。就是拜年也拜不住家乡的那份真心祝福和真挚情感。

可能是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年俗在精简,年味在淡化。但是,我坚信,年俗在,年味在,过年的芬芳就在!

篇十八:家乡的年俗作文

朱人杰

我的故乡在江苏徐州,愈到春节愈发的回忆起儿时记忆里的年俗。

记忆中,在春节前夕的某一天农历上称为“腊八”。在那天,故乡的人们有的会去寺庙品尝免费的“腊八粥”,有的在家品尝自家制作的“腊八粥”。

我们家每年的腊八粥都是奶奶做的,奶奶做的腊八粥味道棒极了,腊八粥中可见悬浮于半透明汤汁中的莲子,桂圆等,煞是好看。粥表面上仿佛笼着一层透明的水晶膜。迎着光,反射出淡淡的晶莹。

在春节前除了喝腊八粥之外,还有贴春联这个年俗。

家中毛笔书法最好的人是爷爷,所以年年家中的春联都是爷爷写的,有时爷爷朋友也会让爷爷帮忙写几副春联。

有时我也会在爷爷旁边看爷爷写春联。爷爷曾告诉我说,如果春节不贴春联就会缺少许多年味。爷爷所写的春联字字圆润,暗蕴些许金石气。

春节前除了贴春联这个年俗外也少不了放鞭炮与放烟花这个年俗。往年鞭炮一般在初一早上燃放,找一个长长的木棍,用绳子把鞭炮系在上面,接着点燃引线,捂住耳朵随后便传来火药爆燃的声音。一会炮声止,便留下了满地红色的纸屑和氤氲在空气中淡淡的硫磺味。

因为放鞭炮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所以国家现在禁止放鞭炮,但鞭炮会永远在我的记忆中炸响,散发出年的味道。

春节晚上我喜欢放烟花,选好放置烟花的位置,点燃引线,只听的“嗖”的一声,抬头看向黑幕似的夜空,冲上天空的烟花以炫丽的光华在黑幕布上画出了绝美的图画。

年俗成了我记忆故乡的不变标签。

篇十九:家乡的年俗作文

曹艺露

人们常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他们却对着老一辈人跪下。我恍然大悟,这其实是对老一辈人的敬畏与感恩。

每逢大年初一,家里老老少少都不睡懒觉,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穿新衣,戴新帽,踏新鞋,整理好装束,便向村中心进发。

刚踏进村门,便碰上了村头的爷爷,爸爸连忙上前,递了支烟,嘴里说道:“叔,您进村啊,要不咱一起?”爷爷点了点头说:“走吧,咱一起。”就这样,人越来越多,爸爸低下头小声的对我说道:“看到人叫一声,这样显得有礼貌”可我哪知道该怎样叫,我一脸担忧的望着妈妈,眼里带着点求助的目光,妈妈像读懂了我的求助,在我耳边小声的说道:“没事儿,我来告诉你怎样喊人。”我悬着的心放下了,就这样我准确无误的叫上来每个人。

领头的村长大大说:“走,咱挨个的去拜年,咱先到村头奶奶家。”话音一落,易熊人变化浩荡荡的像我太太家走去。

一进门便看见太太躺在同一上,扶手上放着一副老花镜,脚边摆着一个收音机,里面的粤剧缠缠绵绵,暖阳照在她身上,在她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边。听到门口的动静,坐了起来迈着蹒跚的步履向我走来,我上前迎去,他又偷偷的塞给了我两块糖和一张十元钱,小声的说道:“别给别人,太太就给了你。”看着她小心谨慎的样子,我也严肃的点了点头,将钱收了起来。她见我收了钱,满意的笑了笑。蓦地,村长大大到菜菜身边,将他扶在堂屋门口的椅子上坐下,喊了一句:“到了爷们儿们,赶快过来,该给奶奶磕头了。”一声令下,所有人都来了,老的站在前面,少的站在后面,一个院子望过去,清一色的全是老少爷们儿,“跪”所有人全都屈膝着地,“祝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磕!”顷刻间,一屋子全都在磕头“起”所有人都起来了。“走,我们去下一家!”看到这个场景,心里想的:我们村的人也不比山东人差啊!

风吹过带来无数细碎的美好,脑中回忆着历代过年的场景,瞟一眼日历,还有三天就过年啦!心里又漾起微波。

篇二十:家乡的年俗作文

袁一鸣

过了立春,年味儿就一天天浓了起来。其中最热闹的莫过于赶年集了。

我的故乡,年后过了正月十五才会开集,卖东西的、买东西的人都很少,真正的集要等到二月二。所以,腊月里的年集一个比一个热闹,娘从早忙到晚,水米未进,张罗着过年的物品。偶尔帮她几把,提提菜,洗洗碗,她便显出极高兴的样子,母亲对孩子总是这么容易满足。

集市从南到北一字排开,鼓起一个个小帐篷——乡亲在太阳下坐久了难免会晒伤。提个儿篮,步撵儿着,边走边玩儿,走马观花似的。突然停下来,看着老一辈的写对联儿。长长的队伍,排上去,别担心,过程不会太无聊。同乡的人们最为热情,口袋中装着几把花生、瓜子儿,跟同乡的人招呼一声:“赶集去啊!”这边高兴地应答:“赶集去!”便聊开来,磕着瓜子,嚼着花生,好不快活。

于一提一按,一顿一挫间,一幅幅对联随着墨花的绽放下显得苍劲挺拔,领回家去,对联贴在大门框上和堂屋的门框上,福字贴在各个厢房的门上,倒着贴——有福‘到’之意。院里一派红火喜庆。不觉令人喜上心头。

母亲又催着我们去送节礼,坐上三轮车,去给叔叔、大伯、爷爷家送去,有时我和姐姐不想去送,母亲就提着一把笤帚撵着我们,念到:“还不快去,看找打!”于是我和姐姐便躲着扫帚冲了出去,跑到门口傻眼了,哪个东西送给谁早忘了,只好硬着头皮回去,把东西藏在过道里,悄悄向父亲问个明白,然后一溜烟儿跑了。谁知母亲早已看在了眼里,只是笑咪咪的,不说话。

年三十那天,摆上桌子,摆上贡品,插上香,祭天神。有时爷爷会拿一幅灶神的画像,拿糖将灶神的嘴给糊上。我和姐姐偷笑着。给长辈们拜年,在一声声甜甜的“好啊婶子”“好啊娘娘”“好啊嬷嬷”中,长辈们乐呵呵地掏出红包,赏给孩子们。

大家伙聚在一起包饺子,母亲将事先消过毒的硬币包在了里面。据说,吃到有硬币的人一年到头都会有好运。

春节归置了一整年思乡的情结,一家人在此刻团圆,人们高举的酒杯抵过了岁月的长度,袅袅炊烟也变得格外唠叨。年夜饭上,我们举杯同欢,诉说世事的无常。

故乡呵,不知何时才能与你重圆……

篇二十一:家乡的年俗作文

陈芯莹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童谣在耳边萦绕,年味却已荡漾于心。腊八节一过,家家户户便开始忙活了起来:扫房子,晒被子,在家中的每个房间里来回穿梭,忙的不亦乐乎;巷边街角也挂起了条幅,抬眼一片中国红。

灯笼高挂,年味沸腾。虽从儿时的乡村变成了长大后的城市,泥土变成了钢筋,可那中国人骨子里对年的重望却是始终挥之不去的。

做为一个地道的徐州人,小年二十八那天炸“麻叶子”成了记忆中的重头戏,而操作这一重大工程的,常常是奶奶。只见她将揪好的面团擀成薄薄而圆饼,然后用刀切成半个手掌大的菱形方块,晒成半干状。这样预备工作就做好了。

接下来便到了我最期待的部分。激动的我跟在奶奶屁股后面,看着奶奶丛刷锅、倒油、开火…一步步井然有序。黄亮亮的豆油在锅中翻滚,一团热气升到天花板上打了个旋儿。盖上锅盖,看它“噼噼啪啪”一阵子后便可以下锅了。我便迫不及待地拿起几个面片儿往里一扔,不料扔的太高,“噗通”一声掉进了油锅,溅起了一朵油花。奶奶见了连忙护住我,嗔怪到:“去去去,小孩子别在这儿招乱!”可她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是赞同。经过了一番“训教”之后的我又重新开始,这次,我小心翼翼地沿着锅边放了进去,只见那小面片经过油的铺助像坐滑梯一样滑了进去,接着便在锅里翻滚了起来。起初还是面一样的白色,然后越变越黄,像天边夕阳下的彩云,缥缥缈缈,最后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焦黄色。奶奶在一旁拿着漏勺,看准时机,一勺下去,便将油锅中的麻叶一网打尽。时间不多不少,刚好将它炸的色香诱人,油光焕发。我望着这“摆在眼前”的美食,口水直流。但这年俗的规矩可不是说破就破的,要等到家人都来齐了以后才能吃。

月儿高挂,家家户户点起了灯。家人们聚在一起,这时候才能将炸好的麻叶子拿出来享用,拿起一片,轻咬一口,又酥又脆。芝麻香裹挟着丝丝甜味余留在唇齿间,久绕不离。

尝着片片麻叶,品着浓浓年味。此情此景,我才有些懂得为什么要家人聚在一起才能享有麻叶子的香醇朴实。我想:这颗颗粒粒的芝麻不就像我们一家人吗?这柔韧的面不就像家人之间这浓浓的爱吗?这种爱将一个大家庭紧紧包围在一起,团团圆圆,永不分离。祖祖辈辈的人将这年俗延传下来,在我看来,这传下来的不仅仅是这风俗,这手艺。更多的是对家人的祝福,对传统风俗的敬畏,是家人在,年味就在的信仰。

篇二十二:家乡的年俗作文

李玥溪

春节,是每个人心中最期盼的节日。老人们盼望的是奔波在外的子女回到身边,大人们盼望的是阖家团圆,共度佳节,而孩们盼望的就是痛快的玩耍,长长的假期了。在徐州,一家人在春节的前几天,必会热热闹闹地准备起年货来。

年二十九的早晨,早早地起了床,准备做迎接新年的第一件事——贴春联。

首先,我撕掉了旧的对联,寓意着辞旧迎新。接着,妈妈把大门擦得干干净净,“我帮爸爸将大门扶住,由他来贴。只见爸爸先贴横联,接着把“福”字倒着站在大门的正中央。我奇怪的问:“爸爸为什么要把福子倒贴呢?爸爸笑着回答说:“因为福字倒,就是福气到啊!”这时,妈妈走来说“溪溪,我来跟你讲徐州的春节传统吧!”

“春节前,我们要购买新年画装饰房屋,‘一是喜庆、二是祛灾。’徐州的年画,多是民间作坊印制的,有历史神话人物,世俗:吉样图案,如和合儿童,雄鸡鲤鱼,仙草瑞兽,天官赐福,九凤朝阳,美人图,送才童子等。年轻妇女总爱把“胖娃娃”的年画张贴在卧室里。

贴春联,多除夕之前,先从大门贴起:依次在院门,房门张贴。春联右为上,左为下,外加横批。大门外贴“出门见喜。”另有单个“福”“喜”“寿”字。”我认真地听着,妈妈又接着讲了下去。

“春节早晨起来,第一件大事便是拜年。先由家长率全家到祖京神龛前跪拜,以示不忘宗本,尊重长靠。然后,一家中的年幼者向长者逐一拜年。孩子们在拜年时可得到“正岁钱”。全家拜完年后,便出门向亲友邻里,长辈,同辈拜年。

此时,热悉的人在路上见面,也互相揖拜问好,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借此机会,和谐邻里关系。春节第一顿饭,定吃素扁食,不准吃荤馅,以求得素净平安。吃饭前首先敬神敬祖。饺子中有包入铜钱,谁吃到了,就要“新年发财,事事顺心”

主妇往往在这种饺子上做记号,特意递给老人孩子们吃,以图个高兴。

俗话又说:初一不动苗,初二内里蹲。”从初二起便“接闺女带女婿”,就可以喝酒吃肉了。”

正当我听得入迷时,就听见爷爷喊“来吃来喽!”我和妈进了屋子,只见一桌子好吃的,琳琅满目,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当然徐州的春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呢!

总之,徐州的年,年期长,年味浓;好期待明年的新年啊!

篇二十三:家乡的年俗作文

杜茗佳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春节将至,看着满街的繁华,我心里不禁怀念起故乡的年来。

我的故乡在山东滨州,在老家,腊月二十三后便开始忙年了。

小年吃过水饺,第二天二十四,人们就开始大扫除,把房子里里外外都打扫的一干二净,扫掉一年里的霉气,除旧迎新,用崭新的姿态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二十四之后,家家户户都真正忙活起来了,布置屋子,采购年货,做炸食……大人们聚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锅总是咕嘟咕嘟地工作着,炸豆腐丸子,炸花花,炸鱼,炸藕盒,炸蘑菇,香气充盈着整间屋子,往往炸食一出锅,我们这些小孩便嚷嚷着要先吃,不一会儿一盘炸食就被我们消灭掉了。

除了炸食,蒸馒头也是很有意思的。大人们坐在桌前,分工明确,和面的,团面的,做馒头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馒头做的不大,圆圆的,上方还要点上红点,以表喜庆、红火。发馒头也有讲究,如果馒头发的好,就寓意着事事发,日子蒸蒸日上。

我们不仅要蒸馒头,还要蒸花卷和年糕。花卷是什么年便捏成什么动物,再加上红枣,也是极可爱的。因此,花卷在孩子面前也成了抢手货。再说蒸年糕,年糕当然要用糯米面,里面加进甜枣,然后做成窝头状。蒸好的年糕,一口咬下去,甜糯糯的。那诱人的蒸气也熏出了一个年的好兆头,象征着新的一年诸事顺利,事业节节高。

大年三十的上午,家中所有的旧对联必须全部撤下,换上新的春联,这时小孩子就会乐呵呵地帮大人们跑腿。

最热闹的当属大年三十的晚上了。每当这时,家里总要准备满满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之间做好的炸食也都摆上桌。桌子要用圆桌,寓意团团圆圆。然后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享受一桌美味,听着电视里的欢声笑语,真可谓是合家欢乐,其乐融融!

吃过年夜饭,便开始包饺子。饺子里还会包上白糖和硬币,代表着幸福甜蜜和财源滚滚。

小孩子们都聚在院子里,高兴地放着鞭炮。星火肆窜,烟火的声音在人们耳畔流转,年味从烟花里泛了出来。

在热闹的鞭炮声中,我们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本文地址:https://www.csjxz.com/czxz/chusan/1226318.html

  • 标签: 精选 家乡 家乡的民俗作文300字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家乡的年俗作文(精选23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家乡的年俗作文(精选23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创世纪写作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7687号-3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